摘 要 新闻行动是电视媒体提升影响力、宣传中心工作时常常使用的“利器”。在融合传播的语境中,新闻行动也要适应新的传播规律,不断创新、不断完善,在互动共融中充分放大不同介质的传播效应,在放大主流媒体品牌效应的同时,创新完成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所肩负的职责和使命。
关键词 融合传播;新闻行动;创新探索
在融合传播的语境中,很多媒体工作者都在思考这样的问题,如何充分放大不同载体的传播效应,让新闻报道更具有影响力,更能被广大受众所接受,让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取得1+1>2 的效果。时过境迁,在融合传播的语境下,单纯基于电视媒体的“新闻行动”已不能适应当下。扬州广播电视总台《扬州新闻》栏目尊重融合传播的规律,将百姓带入主题报道中,在活动形式上、参与方式上、传播手段上大胆创新,探索出了“新闻行动”的新样式。
1 邀受众参与监督,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共赢
在传统的传播语境里,大都体现为“我说你听”的单向交流[1]。电视媒体就是如此,电视台播什么,观众就看什么。在融合传播语境中,受众不再是单纯的信息接收方,可以参与话题的制造及传播。电视栏目《扬州新闻》在新闻行动中就创新思维,邀请受众成为主角。2013 年起,《扬州新闻》开设“爱家园、随手拍”专栏进行了全媒体思维的创新实践。作为大型公益性新闻行动,活动的出发点是响应党的十八大关于建设美丽中国的号召,鼓励市民拿起手中的手机、相机、摄像机,共同发现和发掘身边的自然美、人文美、生态美;同时,随手拍下身边的工地扬尘、污水直排、乱倒固废等污染环境的不良现象,《扬州新闻》节目实地采访后播出相关影像,并追踪报道,联合环保部门查找污染源,直至问题解决。为此,《扬州新闻》开通了基于移动互联网平台的App、微信、微博、QQ 群等,接收网友发送来的信息、图片或视频。与此同时,栏目还面向市民招募环保志愿者,共吸引200 多人报名。该活动模式类似于业界所说的用户生产内容(UGC 模式),也就是让新媒体用户自己发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并自己拍摄,然后在更大的平台上与人分享。从媒体的角度说,让每个人成为了记者;从环保的角度说,让每个人都成为了环保监督员;而在媒体关系上,则是让新媒体技术、新媒体用户为传统电视媒体提供内容,两者实现了融合。活动启动后,栏目组对阶段性主题进行了设定。主要内容包括:寻找最美乡村;谁污染了我们的蓝天;谁污染了我们的河流;谁污染了我们的土壤……一个阶段聚焦一个重点主题。由于栏目在主新闻《扬州新闻》中播出,市领导对此高度重视,有时一边看电视新闻一边就打电话给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限期解决。在一档节目中,网友反映翠岗紫薇园门前的河水如墨汁,记者随后到现场进行了调查,发现相邻水系都存在类似问题,接着再深入调查,发现扬子江路主污水管网坍塌,导致污水管网中的污水全部下河。节目播出后的次日上午,市长在政府组成人员大会上严肃要求相关部门限期解决,当天下午,分管城建的副市长召集相关部门负责人,回看《扬州新闻》,现场办公确定解决之策。
传统媒体因其长期承担的宣传使命具备较强的议程设置能力,移动互联网的开放性往往表现为议程设置能力偏弱。在网络世界里,一旦有个猎奇的话题,便会立即铺天盖地。因为缺乏议程设置,网络话语权也常常被所谓的大V、公知甚至是境外异己分子控制,制造话题、引发事端,进而影响民众的主流价值观。电视媒体作为党的喉舌,理应主动承担使命。爱家园随手拍确定了环保公益主题,让许多网友在选择内容时有了针对性。知道自己去拍什么,也知道在网上发表什么,说什么。“爱家园、随手拍”实现了让新媒体技术、新媒体受众成为电视媒体的内容。一方面,电视媒体的互动性更加凸显,电视不再是我播你看,而是你提供内容我来播,我播的时候你还可以说,你说的我还可以帮你在更大范围分享。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融合传播中实现了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