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有评弹起,历代的著名演员,都力图符合当时的时代精神,有所创造,有所发展,这就是前辈艺人所说的:‘说书、说世、说势。’这里的说世,就是指生活和情理,说势,就是符合时代形势。传统书,必须经过革新才有生命力。改革中要注意学习传统的精华。学习,是为了继承,为了超过。书情要适应潮流,说法新颖,语言简洁,结构严谨,富有时代气息。革新要吻合大多数听众的意志,否则就是闭门造车。”(1983年9月2日《苏州报》,张少伯:《评弹改革小议》)
“······评弹界的多数同志认为:青年人与我国的历史人物素无仇隙,为什么一定不爱听传统书呢?原因是,我们的有些传统书中还存在着一些封建、迷信的糟粕,有些情节不够合理,表演程式、说表语言更过于陈旧,只要去芜存菁,不断革新,采取整旧、创新两条腿走路的方法,在提高质量上狠下功夫,就能争取到大量青年观众。”(1983年6月25日《苏州报》,汤乃安:《淡谈评弹要就青年》)
这两位艺人以亲身体会谈到评弹传承创新与争取青年观众问题,对今天仍有启示。
第十一章为“新时期评弹危机与保护”。本章的第二、三节着重谈了“新形势下评弹保护”与“新时期新面貌”两个话题,对如何将评弹这一优秀传统艺术形式继承发扬下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谦虚谨慎,朴实苦干的唐力行教授
我与唐教授在2011年夏天,于上海评弹团与上海人民出版社借苏州吴中区评弹团会议室召开的“菊坛名家 丛书、评弹系列”组稿活动中相识。该活动由时任上海评弹团闭长秦建国主特,上海人民出版社高级编辑唐燕能协助。唐教授也随坐,认真倾听大家发言。在会上,我作了自我介绍后,提出了组织写作的五位著名老演员人选,同时表示自己年逾八旬,虽与蒋月泉先生有过短期交往,但确已不宜认领写作任务。而唐力行教授只是认真倾听和记录大家发言,直到会议结束才发表看法了自己的看法,发言言简意赅,却是一再强调编写这套评弹系列丛书的重要性,并恳求的大家支持与合作,那种认真的态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途休息时,他专门与我握手交谈。我们相谈甚欢,我告诉他20世纪80年代初与他父亲唐耿良先生的接触情况—— 正是唐耿良先生帮助我办理调去上海评弹团手续、协助蒋月泉老师撰写回忆录。其后唐耿良先生还风趣地问我:“是否对苏州评话有兴趣,能否也协助我写写回忆录?”会议后我告诉他已拜读过他为唐耿良先生整理的《别梦依稀》一书,唐力行教授却只是谦虚地表示欢迎多提意见,又一再问我在苏州大学哪个系的,这次为什么不愿接受当年承诺撰写蒋月泉传的任务,经我再三解释,他也表示赞同。
此后我们沒有联系过,直到2018年6月《中国苏州评弹社会史料集成》在苏州举行刊发仪式后,我们又取得联系,他还记得我,并一再表示读过我在《曲艺》杂志等报刊上发表的有关苏州评弹 文章,并寄赠了《中国苏州评弹社会史料集成》样书。此时我视力衰退,阅读有困难,本想婉拒,但又怕辜负他的好意,最后还是愧纳。从那以后我俩保持微信联系。他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但研究却是一丝不苟。在《中国苏州评弹社会史料集成》的整理过程中,凡事亲力亲为,认真组织写作班子,广泛搜集资料,还认真研读海外新史学的理论和方法结合资料深入细致地展开讨论。荜路蓝缕,终于有所收获。由此可见他工作作风踏实苦干,而且他几乎全部精力都扑在研究工作和人才培养方面,可敬可叹,令人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