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有机整体,国家治理体系的建构能够提升国家的治理能力,提升国家的治理能力能够促进国家治理体系效能的发挥。
(一)治理体系现代化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
李景鹏认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四个现代化”之后的第五个现代化,是全会以一种委婉方式提出的政治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意味着要适应现代社会和现代化的要求,即适应民主政治、市场经济发展、法治和促进社会自身成长的要求,适应现代文化发展和生态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建构
何增科建构了一个国家治理大厦结构图。在这个国家治理大厦结构图里,包括了11根制度支柱、3大目标追求和1个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是整个国家治理体系大厦牢固的基础,而11根制度支柱关系到3大目标能否实现。徐湘林则提出了包含核心价值、决策权威、行政执行、国家与社会互动、经济增长和社会保障体系六个结构性要素的“八卦太极”图,其中六要素之间是一个互动和均衡的关系。包刚升认为,建构国家治理体系,实际上就是在国家与社会、国家与官员之间完成一种委托和代理关系,这种关系要求既要有一定的激励机制,又要有一定约束机制。方雷从政党权力的划分对治理的影响、意识形态的建构和国家结构的设计等方面论述了国家治理体系的建构。施雪华从传统国家治理体系与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区别角度指出,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建构首要的一点是多元主体,认为必须把国家和社会分开,把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扶持起来,才能培育出现代治理体系。解亚红认为,中国的国家治理除了有现代性外,还需要挖掘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在中国的治理体系里面找出中国元素,才能体现出中国的特殊性。姜晓萍、龙献忠、李玲玲等从央地关系的角度论述国家治理体系的建构,认为中国真正难以解决的问题是地方治理问题,而不是中央治理问题,真正的治理行为发生在基层。因此,构建中国国家治理体系需要做一个适当的分工,即中央政府重点在设计治理框架,地方政府重点在实施治理。
(三)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升
葛荃指出,目前中国治理能力的提升应该注意两个基本前提:一个是推动国家治理与提升社会政治文明要同步进行,二是治理理念要与中国国情、传统文化的理念相结合。蓝志勇和杨光斌认为,提升国家治理能力首要的任务是建设一个有能力的有限政府,或者说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政府。杨光斌指出,有能力的有限政府具有五个指标:国家有能力、政府有作为、法权集中化、权力有约束和保障个人自由和社会分权。蓝志勇指出,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政府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党政分工,分别问责。萧鸣政、沈荣华和黄璜则重点从人与国家治理能力的关系出发,对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进行了阐述。萧鸣政认为国家治理能力有结构建设和水平建设两个向度的任务,要完成这些任务,人力资源的管理非常重要,要把人变成人才,才能够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沈荣华认为,国家治理能力的建设问题是个制度现代化的问题。我们目前存在制度空缺,需要通过政党负责人、学者和民众三种类型的人来填补制度空缺。黄璜指出,提升国家治理能力需要把专家的作用放在政府对知识的运用中考察,否则仅靠专家自己本身,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并不是很大。佟德志用社会统计的矩阵分析、因子分析等方法对民主与治理的关系进行观察,他发现,民主与治理的关系并非都具有正相关性。
四、国家治理与社会建设探讨
社会建设是国家重要方略的组成部分,它以改善民生为指向,同时也包括社会结构的调整与建构等内容。与会专家学者就此展开了热烈讨论。
(一)国家治理与社会建设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