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数据收集范围不断扩大,但网络受到黑客攻击的可能性也在不断增加。同时,在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和技术保护下,用户的网络使用行为可能被过度采集和利用。在这多重背景下,用户隐私保护引起了广大民众的高度关注。
2.2 数据产权维护风险
公共数据的来源是广大民众,此前,搜集公共数据是用于辅助政府科学决策,提升服务水平等非盈利性目的,因此,关于公共数据的产权一直没有明确界定,但随着“互联网+城市服务”计划的开展,政府逐渐将公共数据面向社会各类主题开放,城市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出现了企业利用公共数据进行盈利性活动的现象,在产权不明的情况下,企业成了数据的拥有者,此时,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这可能在未来成为公共数据资源利用的障碍。
2.3 城市信息安全保护风险
“互联网+城市服务”的开展意味着有大量计算机终端、网络设备、存储设备的接入,网络结构更加复杂,同时也加剧了系统性风险。例如,2015年携程网络公司数据库遭受攻击,导致整个携程系统的瘫痪。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下,如何保障系统、网络的正常运行,保护公共数据的安全,这为当前的运维人员提出更高地要求。
3 “互联网+城市服务”风险的管控对策
3.1 管理层面的对策
3.1.1 明晰边界,确保开放
政府作为公共数据的管理者,具有面向社会共享政府公共数据的义务,与此同时,当前数据产权归属问题还相当模糊,政府应当积极探索公共资源的归属问题,以及制定数据搜集、加工、存储、利用等各个环节的法律法规,从而约束市场主体在使用公共数据资源时的行为规范,避免用户数据的过度使用,以及可能出现的产权纠纷。
3.1.2 平等开放,避免垄断
鉴于政府部门是数据的搜集和管理者,因此其具有自然的垄断特征,在长期对公共数据的管理过程中,其潜意识中可能认为公共数据是政府的私有财产。在公共数据面向社会开放的进程中,可能会面临部门垄断、企业垄断的现象出现,这严重违反了公共数据的共享性原则,同时也造成了企业在获取公共数据时的不良竞争。因此,公共数据应该向全社会主题开放,营造出一种大数据共享的良好氛围。
3.1.3 制定法规,加强控制
“互联网+城市服务”战略是一个新生事物,同时又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由于前期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不可避免地导致一些不良行为不能够受到法律的约束,同时也助涨了这种不正之风。因此,政府应该尽快深入研究,制定涉及各个环节的法律法规,明确数据在采集、传输、加工、使用等全流程中各方的责任权力和义务,约束各社会主体在公共数据使用过程中的行为规范,确保公民的安全隐私得到保护。
3.2 技术层面的对策
3.2.1 构建安全体系结构
构建完善的安全体系结构是“互联网+城市服务”的技术保障,它从全局的角度来指导城市信息化建设,从而提高信息安全水平,保障各系统的正常运行,例如,信息系统是由计算环境、区域边界、通信网络三个层次组成,如果在每层之间都构建用户访问认证机制,那么系统被攻击的概率就会降低,就能保证整个信息系统的安全。“互联网+城市服务”计划需要构建符合城市信息保护要求的安全体系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