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采用透水地面(宅间步道全部采用生态渗水砖),利用植物和绿化大大降低小区硬质地面的太阳辐射反射率。
(4)小区中机动车90%以上进入地下车库,减少小区交通排热。
在建筑节能设计上围护结构节能设计是住宅建筑节能设计最重要的内容,本项目结合昆山花桥地区气候特征与节能要求,依据《江苏省居住建筑热环境和节能设计标准》(DGJ/J71-2008),确定节能50%目标进行节能设计,采暖与空调综合能耗降低到目前国家批准或备案的建筑节能标准。在水电设备上路灯、庭院灯考虑设置太阳能光伏发电装置。本工程设置雨水回用系统和中水系统。回用雨水和中水可用于绿化、道路及广场浇洒和景观水体补水等。小区整体按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要求达到一星级标准。 6 社区建设与发展
可以看到,随着城市现代化深入展开,社会的载体由单位组织转变为社区。居委会、社区、街道成为新型社会支持网络的载体,因此规划建设也要融入社区建设的观念,符合社区发展计划的需要。在徐公桥动迁基地的规划设计过程中,设计院也与当地街道社区多次就小区的发展计划研讨,把社区建设发展的需求落实到具体的规划建设中,总结有以下几点:
(1)社区人口。关注社区内人口的年龄构成和职业结构,在景观设计有针对性的提供适宜的活动空间。
(2)社区生态环境。注重绿化覆盖率、垃圾文明化处理(袋装化、定时定点倾倒)、水污染控制(蚊蝇密度控制)、噪音控制等等。这些在设计中都有所注重。
(3)社区生活质量。电话电信线路接入、家庭燃气化,物业及公益性社会服务空间预留。
(4)社区文化。社区文体、教育设施面积、项目的设置。
(5)社区社会保障。特困与孤寡老人救助和保护、残疾人及老年人日间照料设计等等。
(6)社区公共安全。防火措施落实、实施防盗设施等等。
7结语
长期以来,规划建筑设计人员对动迁住宅、保障性住宅等经适房研究不够。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在加强城乡统筹的战略举措下,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不断加快,大批动迁住宅的规划建筑设计与使用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造成这方面原因究根结底还是设计上没有对原有居民的生活行为、风俗习惯深入了解,盲目套用城市中商品房设计理念,没有因地制宜科学地把动迁住宅与动迁居民要求相结合。因此,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动迁房设计策略必须考虑人的习俗和所处的不同环境,以一种不断变化发展的眼光审视问题,综合考虑各方面内在需求,在设计过程中不断认真创新,寻找到因地制宜的解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