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工程教育如何适应工程科技飞速发展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教育部发布的《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表明,我国实施工程教育过程中,在校生的规模已经达到了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总数的38.2%,工科专业中,本、专科的布点数分别已经达到了15718个和23875个,规模均位居世界第一。该《报告》认为,企业用人单位对工程教育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总体质量是非常认可的,但他们对毕业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综合素质、通用能力和知识水平的满意度与工程教育的教师和学生对自身满意度的评分差距比较明显,这反映出高校工程教育和工业界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存在错位现象,如工程教育的毕业生在职业道德水平、研究水平、逻辑思维能力、专业知识水平和使用工具能力等方面的表现得到了企业的充分肯定,但是在行业法律法规意识、分析解决工程问题能力、外语水平、创新创业能力、前沿水平等方面的表现评价相对较低,这就需要引起高等教育界的关注。
(四)高校工程教育的培养模式比较单一
目前我国工程教育的大学生数量庞大,明显高于一些工业发达国家,但工程教育的影响力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对广大家长和学生的吸引力非常不足,家长和高考毕业生对工程学科的了解知之甚少,这是社会工程教育意识严重弱化的一种现象,也是对工程教育的偏见。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工程领域中学科、专业、行业众多,而且不同地域产业发展不均衡,不同的企业对人才质量和数量产生的需求也是千差万别,社会所需要的工程教育人才也是多种多样的,相应的,这就必然要求工程教育培养的人才多样化。但现在我国高校工程教育在指导思想、办学定位等方面,存在着日益明显的趋同化现象,高校培养的创新创业人才明显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这反映出我国工程教育模式的单一。[2]
二、高校工程教育融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一)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技术功底
工程教育融入到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方案,要尤其注重培养学生深厚的学科基础和扎实的专业技术功底。在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的设置上要充分考虑工程专业的特点,涵盖工程专业所有的理论知识,在专业选修课的设置上要充分考虑到工程专业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构建宽泛、合理、系统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在开展基础理论学习的同时,又能提高相应的技术功底,从而使学生在工程教育领域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二)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
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在传授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要重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尤其重视,从大一开始,就让学生进入实验室参与科研实训,并通过国家和省级创新型实验、SRTP项目、各类专业学科知识竞赛等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在培养过程中采取开放性实验、生产实习、参观、课程设计以及专业技术实验等方式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从而在未来的工作中具有更好的竞争力。
(三)要具有较好的创新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工程教育不仅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同时也强调对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的熏陶和锻炼。通过国家、省级和学校各个层面提供的科技竞赛和社会活动机会,学生在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有效地提高自己的科技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团结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构建从理论基础到工程实践、再到创新与团队意识的“一条龙”培养体系,从而为工程专业学生在未来的长远发展中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使得他们在进入社会后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四)培养技术工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要以“分层次、多规格、因材施教”的多样性人才培养总体战略为出发点,确立高校工程教育定位与培养思路:一是专业素质的培养,培育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的专业人才;二是宏观视野的建立,培育具有国际化与信息化能力的人才;三是人格特质的养成,培育具有人文素养及高情商的人才。要围绕学校的工程教育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专业办学特色,制定与学校定位有机融合、突出专业特色的定位:立足地区,面向全国,培养适应社会、科学技术、经济迅猛发展需要,具有深厚的学科基础知识、过硬的实践能力和积极的创新精神,文化底蕴丰厚、社会责任心强、道德水平高和个性心理素质好,掌握丰厚的工程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生产技能和实验方法,知识、能力、素养协调发展,能从事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科研、生产、教学和经营管理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