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读作品呢?因为整部文学史就是由许多时代的无数作家一起创作出来的,一个时代的文学现象是由当时许多作家一起创作所形成的,一个作家的成就也就表现在其平生遗留下来的作品上。所以无论是对一个作家或一个时代以至相续几个时代文学的研究,都必须立足于作品的研究。
(三)读古代典籍
中国古代典籍浩如烟海,若要深入学习古典文学,对于经、史、子三部中的一些最重要的典籍都应了解甚至熟悉,这是学好古代文学基本功的一部分,不能忽视。
阅读要博,研究则要精。我们在阅读的时候,知识面可以放宽一些,无论是古今中外的作品,还是文史哲理类的著作,有能力有条件都应该涉猎,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学好古代文学,才有利于一个人文化素质的提高。
三、换位思考,体验真情
读古代文学作品,特别是读名篇名著时,还要有正确的方法。要用“心”去读,即主体投入地感性地阅读:以你之心与作者之心、作品人物之心相会、交流、撞击,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他们的境遇、真实的欢乐与痛苦,用自己的想象去补充、发展作品提供的艺术空间,品味作品的意境,思考作品的意义。
怎样才能让学生尽可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呢?只有引导学生融入到文章中充当文中的角色,才能更深切地去体验真情实感。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换位思维。将文中的人物用“我”替代,将“我”置身于文章当中,用自己的体验去再现文中的情境,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动人心者,莫先乎情”,以真情贯注的文字最能动人心魄,引人心驰神往,让人回味无穷。“以我心度人心”,读这样情文并茂的文章,要把作者的认识转化为自己的认识,把作者的情感转化为自己的情感,让自己的心态进入语言环境中,进入文中人物的氛围中,促使自己情感由文而生。只有这样,才能体验到其中的真情。如果文章内容“于我心有戚戚焉”,则说明读懂了文章,感悟到了真情。
文学作品的阅读,就是一种发现与开掘:既是对作品所描述的已知、未知世界的发现与开掘,也是对自我潜在精神力量的发现与开掘。说到底,是对“他人与自我”的发现与开掘。因此,别人的示范性分析,无论怎样精彩,都只能是对你阅读的一种启发,而不能代替你自己的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真正魅力在于你去发现,通过你的感受、体验、想象而内化为你的精神,一切决定于你自己。
参考文献
[1] 《阅读文学作品之我见》刘艳丽,《陕西教育·高教版》2007(12).
[2] 《谈怎样阅读文学名著》房汉兴、王建升,《中国教育研究论丛》2007.
[3] 《古代文学阅读与欣赏》齐方忠、历彦军、田秀清主编,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4.
[4] 《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方智范,《语文教育与文学素养》,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