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国权力角逐
衔接地中海与印度洋之间的红海至苏伊士运河一线,十分靠近西方国家所在领土,这也使西印度洋成为北大西洋至地中海地区可以通达的周边,西方大国便于借助这条战略通道染指印度洋。尤其在冷战时期,超级大国围绕印度洋版图的重新瓜分贯穿于整个冷战的过程。从北约组建之始,从以控制地中海为中心的“杜鲁门主义”到围绕中东霸权的“艾森豪威尔主义”,西方势力逼近印度洋的战略逐渐显现。第四次中东战争后,美国就以色列与埃及达成和解进行斡旋,使得苏伊士运河再度和平开放,这对美国控制中东和印度洋十分有利。苏联也力图争取通往西印度洋的红海,对苏联来说,取得这里的海军基地可以加强其在印度洋的存在。苏联从拉拢苏丹、索马里并扶植北也门与埃塞俄比亚的亲苏政权,逐渐建设控制红海、曼德海峡的战略链。美国在从太平洋到印度洋的海权链条的北翼彻底崩溃。红海一带的国家正是处在众多大国的相互争夺之中,代表不同外部势力的政治派系、军阀间的斗争此消彼长,致使沿岸各国难以逃脱动荡与战乱的局面;并且与它们内部存在的宗教、部族等矛盾结合在一起,使这一带逐步走向“破碎化”。冷战后,美国曾出兵介入索马里内战。西方大国都不断加强对西印度洋的中东、非洲沿岸的争夺,苏丹成为北约从事海外维和行动的首个目标,美国以反恐为名于2006年在红海的非洲小国吉布提建立了美国的首个非洲战区司令部,随即欧盟联合海军在吉布提也建立了海军司令部。
2.不断加剧的分化态势
美国战略学者科恩将东非和西亚定义为当今的“中东破碎地带”。红海西岸的破碎局面已极其复杂,在埃及,代表宗教保守势力的穆斯林兄弟会上台不久,政权又再度更迭,埃及政局仍在动荡中。苏丹陷入南北分裂。早在冷战结束后,埃塞俄比亚北部沿海地区的厄立特里亚独立,厄埃两国不时围绕边界问题发生冲突。非洲之角的索马里实质上分裂为国际社会接受的联邦过渡政府、激进的伊斯兰青年党、大小地方割据势力、宗教武装团体、邻国军方占领的地区。在红海东岸,亚丁湾之畔的也门扼守着布控曼德海峡的索科特拉岛,也门海港亚丁曾是英国和苏联海军监控曼德海峡的重要基地。自南北也门统一以来,首都萨那与遍及该国的广大部落地区长期对立,也门一直陷入动荡不安的局面,致使该国的战略功能被严重破坏,因而曼德海峡的战略重心转移至亚丁湾南岸的吉布提。吉布提处在红海的入口与亚丁湾之间,为当前各国在亚丁湾的反海盗行动提供了关键的基地。海盗猖獗、饥荒、内战、政变和由此导致的难民潮是整个红海地区的普遍现象。
三、印度洋的非洲沿岸
非洲东海岸在印度洋地区像是“额外的组成部分”,实际却是这里至关重要的利益相关者。近年来,撒哈拉以南非洲基于资源的大量开发,保持了持续的经济发展;同时,一些布控世界大洋的海上要冲环抱在非洲的周围,尤其是印度洋与非洲广泛接壤,西方大国在非洲的关注重点也集中在印度洋的非洲沿岸,从中反映出非洲大陆对印度洋的重要性。下文将以赤道地区的非洲广大东、南部为对象,探讨上述地区与印度洋的作用关系。
(一)东非海岸
1.东非地区的中心“肯尼亚”
以肯尼亚和坦桑尼亚为前沿的非洲东海岸国家拥有广阔的海岸线,地理大发现以前,这一带长期是各种文明围绕印度洋进行海上交往的终点站。从微观视角看,肯尼亚以东的塞舌尔群岛处于莫桑比克海峡与曼德海峡的中点;从宏观视角看,该群岛又位于霍尔木兹海峡与好望角的中点,该群岛也与迭戈加西亚相呼应,由此凸显塞舌尔在西印度洋重要的战略位置。塞舌尔为当前各国打击广泛活跃于西印度洋的海盗提供了很好的军事基地。肯尼亚长期保持政治稳定与经济发展,其首都内罗毕是包括“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内的四个国际组织的总部所在地。肯尼亚是美国的盟友,为美国提供军事基地,并在反恐与军演方面与美国密切合作。肯尼亚的蒙巴萨港为南苏丹、乌干达等东非内地提供出海口。因而肯尼亚成为东非的地区中心,其在非洲与印度洋之间的位置被西方大国所借重。
2.坦桑尼亚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