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安倍晋三再度担任日本首相以来,中日双方围绕钓鱼岛的争端迟迟难以化解,日本对中国的态度已不仅限于借助炒作“中国威胁论”来实现政治军事大国抱负,而且倾向于视中国为潜在战略对手,日本对中国在战略层面上的制衡态势愈发凸显。从国际、地区、双边及国内层面看,“美国因素”、中日安全困境的上升通道被激活、中日双边矛盾由过去的历史问题、台湾问题向海洋权益之争升级以及两国的国内因素,是导致中日关系陷入僵局的主要原因。未来中日关系的走向将取决于钓鱼岛争端的发展、安倍政府的对华政策趋向、美国对日本政策走向的态度以及美中关系的走势。
关键词:中日关系;安倍晋三;日本政治;美国
中图分类号:D8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168(2014)05-0096-07
安倍晋三再次当选日本首相后,不仅在钓鱼岛争端中坚持对华强硬立场,导致钓鱼岛争端持续发酵,而且将中国视为潜在战略对手,谋求制衡中国的态势日益凸显。中日领导人已中断会晤一年有余,两国间的沟通渠道处于1972年实现邦交正常化以来最不畅通的状态,中日关系陷入僵局。本文拟梳理安倍再度执政后中日关系的战略态势,解析其原因并探讨两国关系的未来走向及中国的应对。
一、安倍再度执政后中日关系的战略态势
当前,中日两国的矛盾突出表现在双方围绕钓鱼岛的争端迟迟难以化解。一是在钓鱼岛主权问题上,安倍政府始终拒不承认存在主权争议,声称在钓鱼岛问题上没有谈判余地,违背了当年与中国达成的搁置争议这一重要共识和谅解默契,直接导致中日双方政府高层交往陷入中断,两国首脑会晤无法恢复。二是在钓鱼岛争端的处理方式上,中国坚持在钓鱼岛海域和空域进行“常态化”维权巡航执法行动;而日本在应对中方的维权反制行动时,一方面刻意突出军事色彩、制造紧张气氛、推动争端不断升级,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军备、强化军事部署以增强对钓鱼岛的控制和防卫能力。三是中日在钓鱼岛争端中的分歧面不断扩大,已从海域拓展至空域,衍生出东海防空识别区问题。中国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符合中国国内法,也符合《联合国宪章》等国际法和国际惯例。日本则借题发挥,制造事端。安倍就中国东海防空识别区涵盖钓鱼岛称,“这如同宣示尖阁诸岛领空就是中国领空,完全不能接受”,并“要求中国撤销一切措施”[1]。中日两国防空识别区存在重叠,对于重叠空域内的飞行安全问题,中国表示愿意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就有关技术问题与日方进行沟通,共同维护有关空域的飞行秩序和安全。日本外相则对此予以拒绝,称中国单方面改变现状的做法是对飞行自由的侵害,日本不会考虑开展以此为前提的对话。
透过钓鱼岛争端,中日关系更深层次的矛盾体现在:日本对中国的态度通过政治、外交、军事三个方面的策略呈现战略层面的制衡态势,从而谋求实现日本政治军事大国抱负。
在政治方面,安倍政府接连抛出了一系列否定侵略历史的言论,损害了中日政治互信的根基,加深了中国对日本的战略疑虑。安倍上任伊始即对外宣称将重新考虑“村山谈话”和“河野谈话”①,继而在国会答辩时公开质疑东京审判,企图为军国主义战犯翻案,随后又以侵略定义未定为由,不承认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历史。特别是在靖国神社问题上,日本政府内阁成员和国会议员在靖国神社春季、秋季大祭及日本二战投降日三个时间节点大规模集体参拜靖国神社,创下“冷战”结束以来国会议员参拜人数的新纪录,安倍作为首相也于2013年12月26日参拜了靖国神社。此外,安倍作为日本在位领导人,还攻击中国政治体制,摆出与中国对立的姿态。如2013年2月安倍接受采访时,宣称同日本和其他亚洲邻国的冲突是中国根深蒂固的需求。同年10月,安倍又表示在亚洲抗衡中国是日本为全世界作贡献的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