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重视评价结果的国际比较与国内区域间比较
在美国的各类创新竞争力报告中可以发现,几乎每一章节都有国际比较的部分, 覆盖了全球各大主要经济体及一些新兴的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创新发展状况, 在国别比较的选取上, 还重点关注了欧盟、 日本、 加拿大、 中国、 韩国等经济体的指标评价, 表明了其注重与发达经济体比较的意图。 同时, 多数报告还把美国各州间科技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做了横向比较, 说明各州科技方方面面的优劣势所在。 比较, 体现的是一种竞争意识, 一种恐落人后的危机感。 正是这种时刻存在的紧迫感, 促使美国产业界与学术界不断求变求新。
从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目的来看, 无外乎就是要通过指标评价明确发展现状, 尽管各评价发布组织都宣称中立立场, 但数据始终服务于美国保持创新性、 提升竞争力的决策。 换句话说, 如果不把采集的数据加以分析, 视其转化为政策制定的依据, 那么评价将会止于报告, 止于对现状的 “一目了然”。 要真正发挥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效用, 有必要通过数据指标的国际比较和国内比较, 了解本国及区域在该项指标上的相对位置,明确提升空间, 从而规划可行的政策措施。
4. 关注 STEM 教育, 丰富评价指标的多样性
目前, 中国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中, 有关教育的部分主要体现在高等教育领域的研发投入与产出、 硕博士学位授予数量, 而对大学乃至中小学的科学教育质量的关注较少。人力资本作为科技创新的人才保证, 不只仰赖于高新技术移民, 更多的可能性则发生于下一代的教育之中。 STEM 教育概念由美国提出, 即科学、 技术、 工程与数学教育的统称。 美国高度重视 STEM 教育, 认为 STEM 教 育 对 国 家 未来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有决定性的影响, 这个理念尤其体现在科学与工程指标报告中, 其前两 个 章 节 就 专 门 论 述 了 美 国 中 小 学 及 大 学 的STEM 教育及国际比较, 以此反映国家的科技发展潜力。 反观中国的科技指标探讨的是高等教育研发活动 (包括投入产出、 成果转化、 研发人员的情况等), 忽视了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理应体现的作用。 这就导致大学在指标衡量中等同于科研机构, 甚至等同于企业部门, 使大学在创新事业中的功能没有完全体现出来。 近年来, 中国的 STEM 教育发展尤其是中小学的 STEM 成就已经取得了世界认可, 但在指标选取上却没有体现,指标的关注点依然聚焦于出版物、 专利等易于量化的成果, 说明指标体系仍须进一步充实与丰富,逐步扩大与深化指标涉及的领域和内容、 涵盖的数量与范围, 形成多样化的指标分析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