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 键 词: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生态农民;生态教育;新型职业农民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2]因此,建设美丽乡村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在于培育生态农民,因为农民生态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效。换言之,培育生态农民,不仅是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的本质要求,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在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农民是主体。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农民整体居住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但与上述变化相比,广大农民的精神生活水平还有待提高,如文化程度偏低,文化素养尤其是生态文化素养严重缺失,等等。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凤阳县小岗村主持召开农村改革座谈会时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强、美、富”,不仅是指物质层面,还包括精神层面。2018年6月21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在6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强调:“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有助于宣传展示农耕文化的悠久厚重,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有机融合,增强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由此看来,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既要铸形,注重外在美,打造宜居生活环境;更要塑魂,重视内在美,构筑可以寄托现代人田园乡愁的精神家园。而农民是塑魂工程的关键因素,只有提高农民自身素质,才能有效解决“三农”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因此,培育生态农民,是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与核心。
一、生态农民的科学内涵
生态农民这一概念是伴随着生态问题的频发和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的需要而提出的。顾名思义,生态农民是指具有自觉的生态意识、系统的生态知识、理性的生态行为和生态伦理道德的知行意情统一的新型职业农民。在现实生活中,农民既是农村生态污染和破坏的受害者,又是农村生态污染和破坏的加害者,因此,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必须正确定位农民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双重角色,促使其进行角色转换,由传统农民成长为生态农民,并扮演好在农村生态治理中的主体角色,在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传统农民与生态农民的区别在于,传统农民的生态意识淡薄,生态观念存在误区,生态责任感不强,生产和生活方式都具有非生态性。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中生态农民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四重含义:
(一)生态农民是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中良好生态环境的建设者
农民与农村生态环境休戚相关,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牵制。农民是农村生态建设的主体,农民开展的农业生产活动及其日常生活行为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正面或负面影响,而农村生态环境是农民赖以生存和谋求发展的家园,农村生态环境良好与否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生活质量以及农业生产发展。目前,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农民参与不足的现象,生态环境建设基本是“等靠要”“上面指示、下面执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成了政府单边行动,就是因为农民没有充分认识自己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因此,美丽乡村建设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农民角色转变为突破口,立足农民自身特点,调动其积极性,引导其充分发挥农村生态建设主体的作用,探索符合我国农村实际的生态环境建设模式,推动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建设美丽乡村。
(二)生态农民是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中生态产业的经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