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适度宽容。从利益角度看,认同意味着最大范围地满足人民某种程度的需求,而最大范围意味着广泛性。从权力视角来说,认同意味着自觉服从,而自觉并不来自于强制同一。因此,认同内在地要求适度宽容自由、差异与多元,否则民意就可能被压制甚至异化。宽容意味着权力的自制,是主流对非主流的容纳,组织对个人的宽宥,强者对弱者的谦让,是对多种利益博弈的超越。适度宽容要求权力体系合理地包容社会多样性,容纳人民群众千万种思想和智慧,进而做到集思广益、顺应民心。适度宽容遵循底线原则。社会的多元性、异质性、差异性要有限度,宽容应以社会基本规范为准绳。如果我们宽容了基本不可宽容的人或事,就意味着自动赋予不宽容以合理性,宽容本身会变得毫无意义。…在形成改革共识方面,我们强调以某种最低度的共识为基础,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凝聚新共识。就改革策略而言,应该有计划、有重点、有突破、有配套,主动地推进有秩序的改革,避免改革大起大落或使改革受制于改革本身。
参与合作导向。认同或者共识只能产生于适度竞争状态,并以合作为基本取向。对改革的涉入者来说,彼此合作才能形成认同,反之则可能加剧矛盾。随着市场化改革引入市场机制,日益加剧的社会竞争是可预料的状态,但要产生持续认同,竞争状态必须保持在一定范围及程度内。所以,社会公共事业须强调公共性,不能全盘引入市场机制,而且市场机制本身也必须以法制及信用体系为基础。按照博弈论的观点,零和博弈无法产生合作,正和博弈才可能选择合作。产生合作首先要求协调好各个方面的利益和权利关系,确立好科学合理的合作原则和合作机制,进而才能获得合作双赢的客观条件和实际效果。如果改革不能把竞争限定在一定程度和范围之内,不首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并能够有效地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建立社会利益协调机制,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基本的制度框架,实现公平正义的价值目标和整个社会的有序运转,改革认同肯定是不稳定、不持续和低度的。
合理控制秩序。改革认同有自身的演化机制,需要保持秩序并能应急控制。改革认同有赖于秩序稳定,实现稳定需要适当控制。控制首先要求存在某个具有公信力的改革者,它具备适当的合法权威,人民愿意按照改革者提供的方案集体行动;其次须进行必要的改革文化建构,通过文化的宣传以保证人们思想的适当统一。但是,改革认同只存在于主体与客体相对公平的协商语境中,如果一味强调舆论控制以维持话语霸权,民众就可能随意对改革发表无责漫谈,彼此之间就会疏离而不会有认同。因此,合理控制是话语霸权与无责漫谈之间的平衡与协调,这种平衡以良好的危机管理能力为后盾。因为谣言及无责漫谈会不断减损改革者的合法性,如果不具备紧急控制和疏导舆情的应急能力,舆情危机就可能导致合法性危机。改革者只有重视吸纳社情民意并加强应急反应能力建设,才能有效维护改革权威,进而稳步、顺利地推进改革。
总之,改革认同是改革心理及改革文化的社会融通状态,是基于改革者和参与者的理解、宽容、信任与合作,是社会利益和权力的均衡与协调,整个改革系统的正义与和谐。值得深思的是,不能坚守公平正义与和谐的变革实践是不能持续生成改革认同的,没有深度改革认同的改革也是没有根基和未来的。
注释:
①刘毅《网络舆情概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9-60页。
②④张凤阳等《政治哲学关键词》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25页,第277页。
③刘德喜等《全球背景下的中国民主建设》重庆出版社2005年版第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