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改革认同是人民对改革系统的态度和感情,是民众社会心理的积极形态,实际上是民意的某种表现。改革认同的心理基础是信任,逻辑支撑是共识;改革认同的形成具有多重意义。对改革认同生成条件进行学理概述,能够提供一种基础视角与逻辑理路,建基式地回应改革中的思想扰动以及文化困境。
[关键词]改革认同 改革共识 公信力 生成条件
[分类号]D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505(2010)05-0146-04
社会主义改革是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人民实践”是我国改革的本质属性及根本方向,也是党和政府历来的改革逻辑。以此为视角,改革进程中的民意、共识、认同以及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等范畴凸显出来。当前改革中的心理、思想扰动不利于人们积极认识、理解和评价改革,也不利于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改革认同问题显得极为紧要。但何谓改革认同,何以形成改革认同,如何在实践中深化和扩展改革认同?显然,我们必须首先对其进行学理解读,并更加重视改革认同对当前实践的特殊意义。
一、改革认同的基本意涵
改革认同,是指社会成员在对改革认知和评价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心理上的趋同态度和感情。改革认同的主体包括每个社会成员,其突出的属性是人民性及公共性;改革认同的对象是改革系统,包括改革者、改革目标、改革对象、改革手段、改革路径、改革行为等;改革认同确立的前提是社会成员对改革具有相对一致的认知结果和正面评价,亦即他们对“为何改革、如何改革”有某种范围和程度的共识,对“改革如何”是积极意义的评价,其着眼点在于评价而不是认知。改革认同直接指涉社会成员的态度,包括对改革是否认可、承认以及在多大程度和范围上认可、承认;而且认同中的积极态度蕴含某种积极感情,并集中反映在改革系统中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政府一公民关系上。
改革认同是人民的态度、评价的汇集,本质上是民意的一种表现。民意又称民心、公意,是人民的意识、精神、意志的总和,它被认为永远是公正和正确的。民意是民主政治的核心要素,是塑造和影响现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力量。民意是人民的一致性意见,常常以舆论、舆情的形式表现出来。但无论是舆情、舆论还是民意都是某些个人或群体无法自我标榜的,也不可臆测或直接测量,而需要数量化的权威衡量并最终付诸于特定的民意制度。改革认同对应着某种样式的舆论或者舆情,实际上是对民意实践的确认,是一种被动意义的民意表达。亦即改革系统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体现了民意,人民以舆情或者舆论的形式进行评价并表现出某种感情,以此实现对民意实践的确认。这种确认直指改革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增进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权利,亦即改革系统的具体行动效果。
认同的心理基础是信任。信任和认同都是改革心理方面的内容,可以说认同就是某种信任,有了信任就会增强认同。但信任侧重指民众对改革系统的信赖,焦点在于改革系统特别是主持改革的党政系统如何持续体现公信力。认同和信任的弥合意味着权威在各种矛盾冲突中始终能赢得信任和塑造合法权威,人们不必担心服从无意义或者有害。现代政治理论把国家权力置于“人民同意”的原则下,顺从民意成为政府及其行为合法性的根本标准。合法性指正当性或正统性,是对合乎正义的追问。在现代社会,利益与权利的博弈、冲突无法避免,少数强者会逐渐占据、保持博弈的优势地位,而持续优势意味着权力扩张,如此可能会剥夺大多数人在改革中持续增量利益与权利的机会,这使改革系统的合法性受到挑战。在公共管理领域,获得信任是公共权力得以顺利运行及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得以有效实现的关键,信任度降低或者没有信任则意味着公共行为将陷入困境甚至无法行动。改革必然要求人民对改革系统产生深度而持续的信任,认同必须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不信任或者信任降低意味着公共权力的合法性消弭,不具信任感的公共改革机构是无法有所作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