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问卷调查显示将近30%的党员学生认为目前在学生中展开的支部活动、组织活动以及党课内容没有实际意义,无法起到教育作用;而超过60%的学生党员认为支部活动、组织活动、党课内容有些教育意义,但影响不大;更有小部分学生党员因为重要的“党日活动”与他们的实习计划冲突竟然请示退党。这些调查数据无一不说明了一个现实:“党日活动”在学生党员的心目中影响微乎其微,与他們申请加入党组织时的热情相去甚远。
三、以育人为本,创新高校“党日活动”新路径
(一)将理想信念教育摆在首位
高等院校是教育和培养学生的地方,对学生的思想引领起到尤为重要的作用,理想信念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必要精神条件,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走向成功的法宝,无数的革命先烈正是以实现共产主义信念支撑着自己,冲破各种艰难险阻,最终在内忧外患的极端艰苦条件下取得了革命的胜利,也正是坚定的理想信念支持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祖国的繁荣富强投身于祖国的建设中去。高等院校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国家建设的中流砥柱,因此,将党史、国史以理想信念教育的形式灌输于青年学生,一方面有利于加强青年学生对党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对“党日活动”重要性的全面理解,使学生们自觉投身于“党日活动”中;另一方面,有利于青年学生在学习中自觉学习党的优良传统,在“党日活动”中自觉贯彻执行,改掉对“党日活动”不重视、不参与的陋习。党的理想信念教育是青年学生继承革命光荣传统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强学生队伍精神建设的重要法宝,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
(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创新“党日活动”方式
高等院校“党日活动”主要由高校学生去实践,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为适应当前新时代、新要求,高等院校必须积极引导学生发挥其主动性、创造性,创新多种形式的“党日活动”,改变以往老套、单一的形式,将“党日活动”不断丰富,将其活动意义由理论贯穿到实践,使学生们真正在实践过程中体会到“党日活动”的重要意义。一方面,高等院校应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完善师生共建党支部,通过一系列活动加强支部凝聚力、向心力,并形成以支部书记为核心的集体;另一方面,应将实践性质的支部活动落到实处,开展电影欣赏、支部扶贫、参观党史博物馆等多种形式的活动。避免流于形式,使学生们真正在实践中加深对“党日活动”的认识和理解,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
(三)建立和完善高校党建管理制度
当前高等院校师生对“党日活动”参与不够,积极性不高的众多原因中不健全的管理制度是非常重要的原因,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没有一个健全的组织机构建设,权责划分很难形成有效的规范。高校应不断加强和完善党建管理制度并将奖惩措施落到实处。首先,完善党委、党支部的组织机构设置以及权责分工并将制度上墙公示。其次,以会议形式进行正式任命并签署权责承诺书。最后,将党建管理进行年度考核并计入全年成绩当中。完善的管理制度是严肃党规党纪的有效措施。通过一系列制度的制定和完善使得奖惩有据可依,且具有严肃性、权威性,对于违反管理制度的党员不仅要有荣誉上的惩戒还应有相应物质上的惩罚。健全的制度建设可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四)将“党日活动”与学生学习、活动相联系
为积极响应省委党建要求,高等院校应将“党日活动”与学生活动相联系,将“党日活动”与“支教”“团学活动”相联系,可参照学生活动的规则制定适合高校学生的“党日活动”细则,将“党日活动”有效地贯穿于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将“党日活动”划分为学习活动和课外活动两部分,分别按照学习成绩和量化的形式给予学生进行计分,对于缺乏“党日活动”的学生参照旷课给予平时成绩减分,对于积极响应并在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同学可适当设置荣誉或物质奖励。对于对“党日活动”拒不参加的学生党员,则参照党员处分条例进行公示批评并取消本年度评优评奖资格,情节严重者甚至可将批评红头文件放入党员档案。为更有效的突出“党日活动”的地位可将一些与学生活动相关的“党日活动”,比如“支教活动”、暑期社会实践以及学生会志愿活动以党支部的形式进行,不断扩大“党日活动”在学生中的影响,强化党建在学生中的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