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钱锺书:《围城人·兽·鬼》,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第47页。
31鲁迅:《故乡》,见《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485页。
32“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参见《〈呐喊〉自序》,见《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419页)
33刘元树:《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经验》,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第23页。
3638黄修己:《中国新文学史编纂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35页,第146页。
37《〈中国新文学史稿〉(上册)座谈会记录》,载《文艺报》1952年第20号。
39如评徐志摩,“他努力于体制的输入与实验,最讲究用譬喻,想要用中文来创造外国诗的格律,装进外国式的诗意”;“从高亢的浪漫情调到轻烟似的感伤,他经历了整个一个社会阶段的文艺思潮。到他对社会现实有了不可解的怀疑时,就自然追求艺术形式的完整了”;“在写作技巧上,他是有成就的,章法的整饰,音节的铿锵,形式的富于变化,都是他的特点。”(参见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上册)》,北京:开明书店,1951年,第74页)
41“将战时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刻画得精妙入微的,是钱锺书连载于《文艺复兴》上的《围城》。在这之前,作者已经发表过一些散文和短篇,并以其渊博的知识在文学批评方面取得了卓越的建树。《围城》单行本于一九四七年问世。恰如作者所说,小说写的是‘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小说以留法回国的青年方鸿渐为中心,描绘在战火弥漫的中国,一群远离烽烟的知识分子在恋爱上,在工作上,在日常生活上,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作者以讽刺的笔调,双关的语言,揭示了他们内心的贫乏,空虚与卑微。小说把结婚——实际上也是社会的或一方面比喻为‘被围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内的人想逃出来。’扰扰嚷嚷,吵个不停,世界由此获得热闹。作者的讽刺是辛辣的、犀利的。他还擅长心理描写,细致周详,入情入理,完全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不仅方鸿渐、赵辛楣、苏文纨等主要人物如此,便是落墨不多、寥寥几笔的唐晓芙、汪太太、范小姐等,也莫不一言一动,如见肺腑,她们的精神状态全部被勾画了出来。由于描写的是知识分子,作家用其所长,在对话中引喻广博,才情横溢,妙语如珠,令人解颐。但有时这方面的材料过多,使一般读者不易了解,影响了作品的普及。小说的时代气氛也稍嫌薄弱。”(参见唐弢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455-456頁)
42唐弢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