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陌生化;审美偏离;限度;修辞
摘 要:陌生化手法以转义表达突破本义表达,主要是通过修辞手段制造话语形式上的偏离,使人们停留在对话语的审美感受中,这种形式上的审美偏离可以从语言层面、艺术规范层面的偏离以及文学对现实的背离三个方面来理解。在陌生化理论中,文学被看成一个统一体,所有的话语修辞形式都被网罗其中,审美偏离成了文学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整合,文学因此不断地给自己重新划定疆界,为主流的形式贴上“过时”的标签,为某些被冷落的形式贴上“审美”的标签。似乎审美偏离在某种意义上陷入了“自反式循环”,文学只是不断地把某些主导要素“前推”,背后有着稳定的系统结构。必须超越这一语法主义的文学观,把审美偏离看成是话语在具体语境下的转义生成,因为“前推”过分强调了新旧形式的连续性和同一性,而忽视了话语修辞活动本身巨大的审美偏离力量:以对本义的背叛为荣,以对转义的追求为乐。
文学领域的审美偏离主要是指对常规语言表达进行改造和美化的话语修辞活动,从而以陌生化的语言形式编织出审美的文本。这是一个转义的过程,目标在于追求话语的审美效果,不过这种效果不只是外在的,正如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认为“形式因”是事物的本质因,话语形式的变动必然会影响整个文本构成,通过审美偏离,新形式所超越的不仅是旧形式,也对认知内容进行了革新。这是话语创新激动人心的一面,但是在陌生化理论中我们还发现了让人忧虑的另一面:从历时角度看,审美偏离往往并不是真正的创新,一种“自反式循环”设定了偏离的限度。那么,话语生成是如何在有限性中获得活力的呢?
一、陌生化的审美偏离:形式对认知的超越
当满足于本义表达的话语为我们提供最平常的视野来观看周围的事物之时,或者是小说中那些最具自然性的语言在我们眼前平滑地流过之时,我们的注意力不会为之停留太久,以至于对它们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在文本中见到熟悉之物也许可以使我们心情愉快,但是这与在话语偏离之处目光长久地凝视,并为此新奇之物而沉醉其中并大加赞赏却完全不是一回事。文学艺术便是通过这种审美偏离唤起人们的感受能力,从而摆脱庸常观念在思维中所造成的感知的模式化、平均化和懈怠化。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指出:“一般说来,熟知的东西所以不是真正知道了的东西,正因为它是熟知的。有一种最习以为常的自欺欺人的事情,就是在认识的时候先假定某种东西是已经熟知了的,因而就这样地不去管它了。” 〔1 〕 (P20 )熟知的东西最容易被忽略,同时人又有着变陌生为熟知的本领:人们总是习惯于从相似性或同一性入手,对所遭遇之物进行重新认识和规划,于是便轻松地理解并掌握了对象。这是一种符合经济原则的生存之道。
无论是在诗歌创作还是在散文创作中,作者都面临着如何使自己的文本别具一格的任务,他们要避免流于俗套,避免他人话语的侵越,这就要在话语表达形式上有所创新。可以发现,往往都是相似的故事内容,在语言风格和情节构建上却千差万别,修辞手法迥异。作者对话语修辞形式的运用在俄国形式主义那里被总结为“归根到底都是积累和发展运用与加工词语材料的新手法”, 〔2 〕 (P6 )这就是通过陌生化的修辞手法,首先在形式上改造渐渐沉入本义的表达方式,以审美偏离所带来的愉悦终止审美疲惫所造成的感知上的冷漠。由此,话语形式的陌生化所造成的美学效果,是使事物在人的感性能力激发过程中重放光彩。
因此,陌生化手法以转义表达突破本义表达,主要是通过修辞手段制造话语形式上的偏离,使人们停留在对话语的审美感受中,这种形式上的审美偏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