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光临汇博在线http://www.paper188.com
您的位置:汇博论文在线 > 文史哲学 > 现当代文学 > “自沉汨罗”的求死与“隐忍苟活”的求生

“自沉汨罗”的求死与“隐忍苟活”的求生

2013-12-27 10:42 来源: 互联网 作者:胡小英 浏览次数 2623


  四、“求生”与“求死”
  死亡是什么?莎士比亚认为死亡是“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史铁生说“死是一个必然降临的节日。”古今中外的文学家向世人揭开了死亡的真实面目:死亡具有唯一性、不可逆性、不可替代性和不可体验性。人面对着死亡,内心是极为矛盾复杂的。哈姆莱特有一句著名的独白: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因为时光不能倒流,人一旦勇于承认死亡的必然性,这就征服了对死亡的恐惧,显现出伟大的精神力量。
  屈原和司马迁对死亡的认识是理性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对于不停流逝的时间,屈原产生“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的焦虑。司马迁也认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屈原生活在社会处于转型的战国时期,这是一个思想急剧变化的时代,而屈原作为楚国贵族后代,其生死观的主流是天命观和宗族大生命观。屈原坚持真理、九死不悔,上下求索的精神赢得了后人的赞许、景仰、崇拜,但绝大多数知识分子是不可能真正接受、实践他的生死观的。“自沉汨罗”是他对生命自觉选择的表现。
  司马迁生活的西汉,其封建文化已经定型。他的生命观吸取了道、儒家的精华。尤其是“三不朽”观念的确立,“表明他们完全摆脱了灵魂不朽的非理性生命意识,也在很大程度上放弃了对宗族生命链的依赖情绪。”这是士阶层独立的标志。[2]司马迁的“苟活”是使生命更有价值,这是对死亡的另一种超越。
  【参考文献】
  [1]陆扬.死亡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9.
  [2]钱志熙.唐前生命观和文学生命主题[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68.
[上一页1  2 

服务说明

汇博在线(paper188.com)网拥有实力强大的团队,能帮助你实现论文写作方法,论文发表,代写代发论文等服务领域.

我们承诺

在您接受本站服务的过程中,我们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包括后期免费修改、免费指导答辩等。衷心感谢您对本站的信任和支持!

论文指导范围

毕业论文,硕士毕业论文,研究生论文,博士论文,职称论文代写,领导讲话,报告总结,演讲致辞,心得体会,党团辅导等代写服务。

发表论文领域

发表省级杂志,国家级杂志,核心杂志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