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学地理空间的运动方面:网络文学文本文学地理空间的渐变、转移、切换,乃至重新组构,与此伴生的是网络文学文本的情感意志、行为动作的运动轨迹,进而形成抒情文学和叙事文学的内在肌质。试以2016年中国网络小说排行榜上榜作品猫腻的《择天记》(后改编为同名电视剧)为例,小说主要讲述了主人公陈长生逆天改命,在寻求自我价值与公共价值的过程中历经坎坷,进而成长为绝顶高手的故事。并以此贯穿着作者猫腻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下人文价值的思考,以及对“道”的哲学理解。细细思量可见,第一,横截性空间(或称之为即时性空间),《择天记》第四百章有这样一段描写:“王破的脸变得更加苍白,没有半点血色,在昏暗的雨街里显得格外惊心动魄。他的神情依然平静坚定,只是那双很有特别的眉毛耷拉得更加厉害,显得有些垂头丧气,要比平时的时候更加酸苦难言,是的,他这时候的境遇真的很苦。”这是一种紧张而饱满、富有画面感的定格式描写,它刻画了“王破”在面对强敌时的面容表情以及心理状态。不仅如此,其画面的构成元素中如“雨街”“眉毛”等不仅具有文学地理三维空间的基本属性与意义,又具有前后行为动作的勾连性,将王破的家庭出身、人生发展境遇以及对“刀道”——“直”的理解贯通起来。于动中取静,连续性中截取一断面,显示出文学地理单数空间的价值意义。第二,序列性空间(历时性空间),它是文学地理空间的复数形态,遵循一定的类型范式、规律体系进行排列结构,从而构成文本的行文逻辑与发展轨迹。在《择天记》中,以陈长生的个人经历为主线,贯连起人、妖、魔三大主要空间体系,进而在结构整个情节的同时,完成主人公的成长,以及作者对人文精神之命运与选择、形而上之“道”的思考。这和《明朝那些事儿》《奥术神座》《回到过去变成猫》《木兰无长兄》《鬼吹灯》等网络小说具有同一性。第三,二者关系。在构成论上,二者是部分与整体、静态与动态、单数与复数、孤立与联系的关系。在文体论上,由此能够构造环境、塑造人物、勾连情节、奠定底蕴、陈述话语以及文体形式等。在文学批评上,对于文学地理空间类型的区识、抽取、组合,往往更能发掘文学文本的多条线索、意义构成的基本单位以及生长方式,由此形成层级性、多元性的空间构成向整体性空间构成的转化,形成多元的、立体的、运动的空间批评思想,推动传统单一依据时间理性的线性批评方式的发展。
与传统文学比较,网络文学文本地理空间的构成元素具备更丰富的选择对象与选择维度,这在结构构成与体系呈现上更容易推陈出新,从而使网络文学具备“一种不可遏制的自由潇洒的想象力”13。尤其是借助计算机的信息生产方式,将文学的单一性生产蜕变为复合性生产之余,更加轻易实现想象空间世界的具象性呈现,以及文学生产的还原、复制、重组、追加,艺术门类之间(艺术与非艺术之间)的转化生产,作家更能够实现多元自我。
三
文学意义的完成离不开读者,文学地理学视域下的读者研究在本质上是指在地性的读者与文本的遇合性研究。此时的网络文学文本走向去完成化的传播接受的“后文本”时期,“文学的生产方式从‘专家遴选’转化为‘大众决定’”14,这意味着在网络文学生产机制中,文学文本封闭性的消解、读者对文学生产的参与、文学生产的循环等问题都产生了系列新变,并在空间的角度上得以集中显现。
首先,“全地域”制式下读者即上帝。网络依靠科技手段形成了对全世界的沟通能力,与此相对应的是网络使用者对于全球信息的占有支配,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转化成知识积累和技术手段,塑造“全知全能”的社会心理状态。网络文学读者也不例外,以此为基础,读者能够对身体所在的空间限制进行无限制越域,实现个体空间与集体空间的瞬时接触融合。读者能够在掌握所有空间信息的前提下,将此进行自我能力转化,进而形成对网络文学文本鉴赏批评的知识素养、介入角度与技能方法。以此为依据条件,读者能够在个体空间内涵养主体个性,在全球空间中形成个体对公共事务的参与、对话以及共建,进而实现主体个性的社会实践,是以所谓“全地域”状态,在本质上是个性与共性、自我与他者关系的新型建构,它呵护自我,共享他者,在虚拟与超真实中形成统一,网络文学读者不仅仅是“作家和网站的‘金主’”、被动打造成的“上帝”15,而且在心理意志、知识理性、才性技能等方面具备了真正蜕变为“上帝”的条件和能动性。
其次,读者作为网络文学空间的实践主体与衍生媒介。一方面,读者的“上帝”化意味着网络文学和读者之间地位的关系建构,受制于经济关系、读者自身的综合修养,以及网络文学作者的文化地位,网络文学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其话语权力中心已向读者转移和偏重。另一方面,好的网络小说必须要让人达到放松的目的。网络文学消费对象是以审美为主体的复合价值。读者对网络文学的二次乃至多次生产的强势参与和网络文学文本开放体系的高度契合,成就了网络文学生产的多重性与复调性,并转变了文本与读者之间的关系。在文学地理空间的角度上,读者实践自我的同时也实现了网络文学对社会文化空间的占有与支配,读者成为网络文学文本对社会文化空间重新分享的媒介和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