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走向消费的奢侈品文学
消费主义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存在数百年,而在中国开始引起关注仅是在近十几年,有许多学者认为中国已经开始进入消费社会,缘起近几年国人在世界占有的奢侈品份额。据世界奢侈品协会2012年1月11日最新公布的中国十年官方报告显示,截止2011年12月底,中国奢侈品市场年消费总额已经达到126亿美元(不包括私人飞机、游艇与豪华车),占据全球份额的28%,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占有率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国家。而消费社会的来到,也使中国随之带来社会文化的转型。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可见文学的变迁是紧扣时代脉搏的。从新文化运动直到90年代初期,文学作品始终担任着“思想启蒙”的作用,始终与民族思想启蒙相联系。但90年代以来,商业与文学联姻,文学作品开始出现了迎合大众的趋势,而现如今消费文化的盛行使得文学逐渐顺应这种全球范围内的消费意识形态话语,遵循享乐主义,追逐眼前的性感,培养自我表现的生活方式,发展自恋和自私的人格类型,这一切都是消费文化所强调的内容。xiii由此衍生出奢侈品文学这种新的文学样式,这种文学以特殊的叙事方式,不断的消解着我们曾经熟悉的文学传统,消解了现代小说的批判性立场,以往文学的思想性和深度再逐渐消失,所带给读者的精神追求不见了,被平面化的体验式物质追求逐渐取代。
这与其说是奢侈品的文学,不如说是借由文学的媒介传递出一种奢侈的价值观导向。这类文学作品本身并不具有消费属性,但所传递出的享乐主义和品牌至上价值观就带有明显消费性质了,进几年国人在世界各地近乎疯狂的奢侈品购物就说明消费社会下,这种价值观对我们实际生活的影响。所谓的消费社会是这样的社会:“这时的消费已经不仅是为了满足社会进行再生产的需要,或仅仅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而是为了进一步满足人们的非生产性的消费欲望。消费不再是物质属性的消费,而是符号属性的消费。xiv所以人人向往奢侈品,盲目崇拜奢侈品,其实是向往一种符号的附加,身份地位的提升,这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观畸变的体现。在上述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奢侈品,作者从不需要对奢侈品本身的外观、设计、特征说清楚,而只需要写出奢侈品的品牌就够了,他们需要的就只是这一个符号,文中每个人物对奢侈品顶礼膜拜,导致了人的精神追求和物质追求的失衡,消费主义把“物欲的满足,感官的享受作为人生追求的主要目标和最高价值,个人的自我满足和快乐的第一位的要求是占有和消费物质产品”。xv
由此文学也成了一种消费主义的衍生品,和广告等大众媒介一起,缔造了一种虚假的生活构境,或者叫做伪欲望情景。xvi因为它所提供的并不是产自一种变化的、矛盾的、真实经历的事件、历史、文化、思想,而是产生编码规则要素及媒介技术操作的赝象。xvii也就是说,奢侈品文学不断复制着(而非本身创造出)享乐型的生活方式,里面的场景感受不是真实的却又给读者一种虚拟的体验,不断挑拨和刺激着大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心理欲求,而文中所描绘的光怪陆离的代表着上层物欲的奢侈品不断激发着读者的感官兴趣,从而演变成一种所谓时尚生活方式的误导,一种不切合实际情况的消费幻想,即凡是奢侈的就是时尚的,凡是奢侈的就是被大众仰望的,凡是奢侈的就是身份的象征。
总之,走向消费的奢侈品文学所带来的是精神和物质的两种趋向:消费领域的符号化以及精神领域的商品化。
四、结语
奢侈品文学,作为一种近几年才出现的全新的文学文本,展现出一种与以往文学完全不同的叙事策略和价值导向。这样的文学样式一方面显示出当下社会中消费主义出现并且发展的不争事实,另一方面也传达出了一定的娱乐化、个人化、以及拜金化倾向。许多学者认为现代小说不应向消费主义低头,应该继续承载现实社会的批判反思,应该具有思想性和厚重的历史价值。
但谁也无法否认,现代社会消费的无处不在和奢侈品神话化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处在这样一个转型期的消费主义现实中,随着生活观念、审美观念和消费观念的转变,文学的审美范式也必然会改变,所以我们也必须接受奢侈品文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学文本出现在我们的文学历史长河中。其实这种改变并非只是这种新的文学样式的出现所单独造成的,也与我国转型期的文化背景有关,我们逐渐受到西方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侵蚀,但传统观念并为完全丢弃,这就形成了一种极为矛盾的文化现象,我们的审美情趣和意识也处在一种诡异的转型期中,这就需要文学工作者的引导,去主动接受并应对这一转变。
适应并有效应对这一转变的第一要务的就是提升人们的审美趣味,促使整个社会的审美意识由低俗蒙昧向高雅转型。而提升的关键就是有意识地引导形成一种审美的评断尺度,敦促人们自觉地形成文学审美的自觉性,利用这一尺度去自觉得判断文学写作行为,去影响文学接受行为,从而能形成整个社会范围的文学审美风气。而审美的评断尺度的再形成,一方面需要作家自觉的社会责任感和自觉的受众引导意识,另一方面,则需要审美理论家更有效地建构一套理论话语和美学原则,不但要易于读者接受和体会,更重要的是与时俱进,符合当代文化和社会的实际环境。此外,还需要大众媒介的介入,进行正确的宣传导向,宣传审美的多样性以及我国传统的文化思想和价值取向,重塑大众的价值观,摒弃享乐主义,金钱至上的观念。这依靠的不仅仅是文学工作者和传播者,更需要的是读者对这类奢侈品文学作品的评估,在阅读这类作品时带着批判的去伪存真的眼光,同时也加强阅读后的内审自省,让作品以较好的形式引导自己的心理和实际行为。总之,消费主义下的文学发展趋向,不论对作家和审美理论家以及大众传播者的社会责任感,又或是读者的价值观判断,都是一个严峻而有意义的挑战。
注释:
i吴红梅,田明华,刘禹含.基于奢侈度的奢侈品定义及管理研究[M].商业研究,2011(8):195.
ii 克里斯托弗·贝里.奢侈的概念[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5.
iii 贺嬿敏,贺慈浩.中国消费者奢侈品消费心理特征分析[J].消费导刊,2009(4):11.
iv 许民彤.文学是否需要奢侈趣味[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2-15(007).
v 郭敬明.小时代2.0 虚铜时代[M].长江文艺出版社,201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