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光临汇博在线http://www.paper188.com
您的位置:汇博论文在线 > 文史哲学 > 现当代文学 > 美育背景下的外国文学教学探索

美育背景下的外国文学教学探索

2021-12-14 08:53 来源: 互联网 作者:李景 浏览次数 752

    内容摘要:美育功能是文学教育的重要属性之一。在外国文学教学中,以作品赏析为基础,以审美教育为导向,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将美育元素融入课堂。通过以文学作品的人文特质营造全新审美体验,以不同艺术形式的互文性贯通审美文化底层逻辑,以不同文学载体的比较透视延展审美视野,探索构建多角度、多渠道的美育体系,在文学教育过程中做到全程全方位育人。
   关键词:外国文学 教学改革 审美教育
  美育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审美实践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教育理念。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提出:“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1]蔡元培也曾经说过:“美育之目的,在陶冶活泼、敏锐之性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2]美育本身包含着德育的因素,在提高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与审美能力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2019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从总体要求、重点任务、主要举措、组织保障等四个方面对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提出了政策制度要求、规划了改革发展路径。
  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文学既是语言的艺术,更是心灵的“补品”,在立德树人、培根铸魂上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与中国文学一样,外国文学汇集了世界各国经过时间检验的经典作品。虽然与中国文学存在着历史、文化、环境和种族的差异,但在文学作品中体现出的对外部世界和内在心灵的开拓,以及审美多元性的人文精神是共通的。因此,美育思想为外国文学教学提供了跨文化的新视野。如何对课程进行设计,怎样运用适当的教学模式、方法增强教学实效,发挥文学的美育功能是当前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以文学作品为基石,培养审美趣味
  文学与其他学科的区别在于其独特的审美性,通过阅读使读者获得丰富的文学知识和多层次的审美体验。外国文学课程中,教材精选了以时间、友情、爱情、童年、战争、科技、未来、责任、罪恶等为主题的内容,并围绕这些主题介绍不同时期、不同作家、不同体裁的作品。这门课程不仅有丰富的知识内涵,给学生带来审美的愉悦,而且外国文学经典中蕴含的人文素养,为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提供了精神资源和新的视野。
  西方文学的发展始终贯穿着对人文主义的思索:古希腊神话创造了宙斯、雅典娜、阿芙洛狄忒等独具魅力的“人格神”;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苦苦探索人与命运之间的关系;但丁在地狱、炼狱、天堂三界游历,思考人性;浮士德孜孜不倦地探求生命的真谛;冉·阿让在莫里哀主教的交往中感受到了善良的力量,完成了自我救赎;聂赫留朵夫在忏悔中实现了道德的自我完善;桑提亚哥与困难的斗争中体现出的人类尊严和优雅风度……这些经典作品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人性中的高贵与卑微,为学生深入了解世间百态、健全人格和实现自我提供生动的指南;更像一盏明灯,驱散内心的阴暗,塑造与升华了学生的主体人格。外国经典作品几乎包括了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俄狄浦斯的命运抗争、堂吉诃德遭遇的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哈姆莱特的延宕、于连的奋斗、安娜·卡列尼娜的反抗、巴恩斯的迷惘、阿米尔的救赎、尤索林的反叛、岛村的悲观……作家通过塑造这些经典的人物形象,对人类的思想和情感做了具有深刻洞察力的探索。通过与作品的对话,能够给学生带来心灵的滋养和思想的锤炼,对他们的精神起着熏陶、净化和升华的作用。
  与专业的思想政治课不同,人文学科是以“人的價值”、“人的精神”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教师应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进课堂教学中,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探寻作品中蕴涵的人文精神,使他们领悟其中的魅力,感受到不同国度、不同民族的人文情怀,在栩栩如生的直观形象中获得鲜活的认知,通过对他者文化的了解,引发全新的审美体验,提升个人的审美层次。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授课的内容安排相应的讨论环节。如文艺复兴时期拉伯雷创作的《巨人传》,以格朗古杰、高康大、庞大固埃三代巨人的人生经历为主要内容,塑造了力大无穷、知识渊博的巨人形象,充分表达了作者的人文主义理想,作品中倡导的个性解放、培养人的全方面发展等观点到今天仍有积极的影响。同时,教学中也应引导学生看到这部小说的局限性,其中的“特来美”修道院没有任何约束、干涉人身自由的条文,只有一条院规:“你愿意干什么就干什么”。对于这条院规,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他们怎样看待这种“自由”?通过讨论的不断深入,让学生逐渐认识到,这种“自由”看起来很美好,但是没有任何限制就会走向它的反面,引发人与人之间的战争。这种深入的教学探讨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使处在当今复杂多元的社会背景下的大学生,接受美育的指引,确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结合萨特的《禁闭》的课堂教学,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思考并展开讨论:怎么理解作品中的“他人就是地狱”?选择是每个人的权利,怎么样处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将会影响到自己的境遇。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大学生活的实际情况,思考如何在集体生活中处理好与来自天南海北的同学之间的性格、生活和习惯等各方面的差异?最后共同得出:只有尊重并认识到彼此的差异,宽容别人,完善自己,才能实现人与人的和谐相处。
  寓教于美、育美于教,美育的情感激发和人文关怀让经典作品具有了穿越时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力,提升他们对“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三个维度的认知。
  二.以跨学科为媒介,提升审美境界
  美育是教育学与美学的交叉学科,是思想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其目的在于:“通过对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以及各种美的事物的审美活动,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欣赏、审美表现和审美创造能力的教育,其本质上是一种生命教育。”[3]审美教育通过各种艺术形式的作品培养学生去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从而实现人格的塑造。文学经典不仅是滋养心灵世界的人生智慧,同时也是超越艺术形式的文字表达。外国文学以其生动丰富的艺术形象、跌宕起伏的情节、深邃莫测的内心世界、热烈激荡的情感,在大学美育教育中凸显其独具的艺术魅力。作为人类艺术的结晶,文学与绘画、书法、音乐、雕塑、电影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跨学科教学的方法,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文学发展的独特规律和风格特征。跨学科教育是一种教学和学习的新途径,它既打破了学科知识的限制,同时也跨越了学术和生活的界限,从多元化的视角提升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文学作品通过文字表现世界,音乐通过声音表达情感,美术通过形象展现时空,哲学通过思辨体现智慧,影视通过表演呈现生活。文学与这些艺术形式的共同特征是表情达意,关注人类的生存价值和意义,涉及美、丑、善、恶等永恒主题。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在音乐、绘画、哲学、影视等不同形态媒介的跨域转化与融合,激发学生的艺术联想、引导学生思考艺术互通互融的底层逻辑,进而丰富学生的艺术涵养、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  作为西方文化的源头的古希腊文学是美术、音乐、民俗学等学科所共同研究的一个主题。在讲授古希腊神话时,首先介绍古希腊的审美教育观念。通过断臂维纳斯雕像,让学生直观感受古希腊人的人体审美观念。断臂维纳斯是古希腊女性的典范,身材丰腴饱满,身体动态呈“S”型,仿佛每一寸的肌肤都充满了弹性。这种匀称、健美的身体反映了希腊人对人体美的态度和认知,崇尚端正、宁静、饱满的人体艺术,这有助于学生对于古希腊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古希腊神话被马克思誉为“人类童年时期最美的诗……人类不可企及的范本”,为希腊艺术提供了大量题材。古希腊神话中最具魅力的是洋溢着人性光辉的神的形象,因为文化的差异,这也是学生理解的一个难点。在介绍了古希腊人对美的欣赏和追求。之后,再讲解古希腊神话,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去认识和理解古希腊文化,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阿波罗是奥林匹斯山上的十二主神之一,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光明、艺术之神,代表人性中的理性和文明。他与河神的女儿达芙涅的故事最早源于罗马诗人奥维德的《变形记》,也是很多诗人和画家钟爱的题材。意大利雕塑家济安·劳伦佐贝尼尼的大理石雕塑《阿波罗和达芙涅》用巴洛克的风格精彩地表现了那种可望而不可及的爱情,同时定格在最有光彩和魅力的瞬间。在拉奥孔的雕塑和詩歌的对比之中,让学生明白“为什么拉奥孔在雕刻里不哀号,却在诗里哀号?”深刻感受到文学与美术在表现方式上的差异。另外,可以通过故事汇、戏剧表演或录制微视频等方式指导学生学习他们兴趣浓厚的古希腊十二星座的故事。通过多角度对古希腊文学的解读,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古希腊艺术的整体性,并深刻理解古希腊艺术的美源于对生命的饱满、谐和与庄严。
  在介绍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时,可以结合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的著名画作《蒙娜丽莎》进行艺术特色的教学,尤其是通过主人公的眼睛还有嘴角那一抹微笑,让学生了解挣脱中世纪宗教枷锁而散发出的人文主义光辉。在讲解现代主义文学时,还可以将马塞尔·杜尚的《带胡须的蒙娜丽莎》与之相比较,让学生理解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锋性、反叛性和实验性等特征。19世纪初期兴起的浪漫主义思潮,以其强烈的感情色彩使音乐和文学产生密切的联系并产生了丰硕成果。柴可夫斯基、舒曼、门德尔松等众多音乐家为海涅的诗歌谱曲,雨果的作品也多次被改编成了音乐剧,这些伟大的文字变成了激荡人心的音符,文本获得了拓展和延伸。柴可夫斯基根据霍夫曼的《胡桃夹子与老鼠王》改编成的芭蕾舞剧《胡桃夹子》,充满童话与奇幻色彩,成为了享誉世界的经典之作。可以巧妙地将音乐作品引入课堂教学之中,既激发了课堂的活力,又能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使其在学习中感受美、享受美、创造美,提升审美的体验。
  通过介绍与文学作品相关的美术、音乐、影视等跨学科的教学方法,既能够让学生利用自身的学科背景阐释和理解艺术作品的语境,产生一种审美的“陌生化”效果,提升知识整合的能力,更深层的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也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课堂参与的活跃性,为他们学习体系的建构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提供多层次的思维训练。
  三.以比较视角为引导,提高审美素质
  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通过外国文学课程的系统性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世界文学是各个民族和国家文学同一性和差异性的交融。在全球化和多元化的今天,透过外国文学跨文化、跨民族、跨语言的特点,让学生参与多元文化的比较与鉴赏,走进一个个民族的内心世界,从而进一步理解文学艺术的统一性。在外国文学教学中,“比较”既是一种视野,也是一种理念。历史背景、文化差异是很多学生学习外国文学的障碍,运用“比较”的方法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起宏观的视角,增强学习的兴趣,建构多元文化互视的平台。通过介绍各个国家文化发展的历史,以文学作为媒介将学生和世界连接起来,让他们更深刻地感悟到“世界文学就是各个民族和国家文学差异性的同一性的交合与融新”,[4]帮助他们理解、欣赏文明的差异,进而提高跨文化交流的综合能力。
  在作品赏析时,可以通过不同文化艺术的横向比较,让学生感受到各种文体的特点:在讲授古希腊文学的时候,可以将中国古代的艺术品与古希腊雕塑等艺术作品进行对比,让学生感受到异国文化的视觉冲击。比如古希腊的雕塑和同时期的秦俑:古希腊的雕塑体现了人体的完美和真实,神就是理想化的人的样子,所以古希腊神话展现的是人性的多元和复杂,张扬自我。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官兵不是理想化的人,而是现实生活中普通的人的形象,虽然看上去千人一面,但仔细观摩却会发现脸、头发、表情独具个性,反映出中国艺术求真,表现对现实的理解。通过这种比较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文化差异,提高审美鉴赏能力。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最高成就是诗歌,教师可通过安排朗诵环节和进行中西方诗歌对比讲授,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诗歌的语言美。比如济慈的《致芳妮》和李白的《长相思》进行比较,两者都是爱情诗,但呈现出中西方的明显差异。《致芳妮》热烈而大胆地陈述主人公身体的感性特征,表达了诗人对于忠贞不二的爱情的渴望;《长相思》从爱情入手,表达的却是对江山社稷、宇宙人生的理想追求。热情直白地赞颂对象的身体、容貌是西方爱情诗的特征之一,也深受西方文化源头的古希腊文化中的人体美学的影响;而中国的诗歌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发乎情,止乎礼”,含蓄地表达内心的情感。
  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戏剧表演的方式,让他们感受到戏剧的张力美。易卜生的名剧《玩偶之家》,被称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宣言书”,结构清晰,人物形象生动,情节较为简单,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戏剧表演,加深对这部作品的理解。《玩偶之家》严格遵守“时间一致、地点一致、情节一致”的“三一律”要求,通过逼真的场景、演员的动作和语言真实地再现生活,这与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有很大的区别:“中国戏曲大都不是靠舞台布景制造环境来吸引观众,而是靠表演来吸引观众,靠虚拟的表演艺术,辅之于大段大段优美动听的诗化唱段,创造舞台的一切。”[5]通过自己的表演和视频观看的方式,让学生对中西戏剧表演的差异有一定的认识,启发他们主动思考的能力,加深他们对作品艺术特色和人物形象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审美艺术素质。
  外国文学作品原著以中文之外的其他语言文字进行书写,翻译成中文的过程中,既受原作品的艺术表达影响,也受到中文语言文字的表达特点影响。在外国经典文学作品讲解时,可以通过进行诗歌翻译的练习,让学生领略到语言的魅力,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的兴趣和热情。如:拜伦的《哀希腊》在我国有多种译本,梁启超、马君武、苏曼殊、胡适都进行过翻译,但各自擅长的诗体不同,译诗各具特色。在教学中,可以提供《哀希腊》原文的节选,让学生尝试翻译,然后再展示名家的翻译:梁启超用曲牌的形式、马君武用七言诗体、胡适用离骚体、苏曼殊采用五言八句。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叛逆”,体现了译者的才情禀赋;同时,也深层次地发掘语言文字的美感,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美育是以文字、美术、音乐等作为媒介,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达到人格的提升与心灵的统整,实现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的协调。“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每种文明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自我表达的话语,正因为如此,世界才丰富多彩。通过外国文学的学习,使学生在领略古今中外艺术形式与特色的基础上,建立起更加宏大的文学视野和理解文学艺术的方法论,更加热爱民族传统,坚定文化自信、民族自信。通过实施审美教育,让学生了解外国文学作品和文化特色,体验异域风情与文化差异,吸纳优良文化与艺术元素,扩大审美视野、丰富审美阅历、提升审美能力,进一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
  参考文献
  [1][德]席勒.美育书简徐恒醇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116.
  [2]蔡元培.蔡元培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195.
  [3]曾繁仁.论美育的现代意义[J].山东大学学报,1999(3):23-27.
  [4]方汉文.世界文学史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2.
  [5]张介明,孔建平.比较大学语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4.

服务说明

汇博在线(paper188.com)网拥有实力强大的团队,能帮助你实现论文写作方法,论文发表,代写代发论文等服务领域.

我们承诺

在您接受本站服务的过程中,我们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包括后期免费修改、免费指导答辩等。衷心感谢您对本站的信任和支持!

论文指导范围

毕业论文,硕士毕业论文,研究生论文,博士论文,职称论文代写,领导讲话,报告总结,演讲致辞,心得体会,党团辅导等代写服务。

发表论文领域

发表省级杂志,国家级杂志,核心杂志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