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建设爱心校园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发挥自爱、兼爱和博爱精神,改善校园物质条件,加大对广大师生的关心和关怀,推广爱的理念,推行爱的实践,发挥爱心文化在校园、企业、行业和社会的辐射作用。
【关键词】爱心;文化;思考
爱心,是教育永恒的主题。爱心文化,是校园文化永远的主旋律。现代高职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职业人才。职业教育要求遵循“育人”而非“制器”的原则,必须大力发展校园爱心文化。
一、高职院校爱心文化建设现状
由于社会转型时期,制度不完善,各种思潮碰撞,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冲击。大学生群体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逐步成型的关键时期,学校园爱心文化建设责任重大,面临挑战。
(一)利己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价值观念盛行。不少学生认为“人活着就是为了自己”,在现实追求中,他们更加看重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物质利益和个人利益。对前途缺乏信心,虽然知道“人生价值在于奉献”,但往往又未将其完全付诸实践。在价值观念上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动摇、困惑及焦虑。技能型或者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一种相应的深层次的文化氛围支持;没有这种支持,工作的推进难上加难,但爱心文化氛围支持一旦形成,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爱心活动娱乐化、教条化。频繁的活动仅仅停留在文化娱乐的表层,没有深入师生内心,很多活动强调参与度,用一些行政手段规定师生参加,往往很难达到文化育人的效果,又易引发师生的逆反心理。文化发展有自身规律,活动的参与度和吸引力应靠自身魅力。爱心教育应该去“唤醒”学生对真、善、美的认同和主动追求,引导学生在面对各种价值观念和思潮时,能够从中择善而从。相应的,我们的工作应该是“启发诱导”式,而要力避采用枯燥空泛的口头说教。
(三)贫困生资助政策在落实中存在漏洞。至今,国家已经逐年加大投入,资助范围和资助金额也都有了很大提高。但是生源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贫困原因不同、贫困生心里承受力不同都导致难以制定科学统一的贫困生界定标准。在具体操作中,没有规范的流程。有报道称某高校学生穿的、用的都是名牌,却享有助学金名额。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冒牌货”的出现,管理者应该反思这种现象。教育公平才是最大的公平。另外,有的地方学生贷款规模较小、手续繁琐,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有部分贫困学生被迫放弃学业。建立简单易行、更加人性化的助学贷款体系时不我待。
二、爱心文化的内涵
爱心文化,由来已久。“爱心文化”以“爱”作为其内核和灵魂,是对我国儒家“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仁者,爱人。”“仁爱”提倡人与人之间应该互助互爱、互尊互重。仁爱观念是中国传统道德的“立人之道”,是儒家道德的核心精神。孟子进一步拓展孔子的“仁爱”思想,提出了“亲民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道德观,强调厚德载物的精神。这种精神就是古往今来的人道主义精神,就像孙中山所说的仁爱“是中国的好道德”,对人对事“都用爱字去包括,这种中国固有精神应该发扬光大。”
随着时空的推移流转,爱心文化的内涵随之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爱心文化被赋予了新的含蕴及深意。新时期的爱心文化可以解读为一个指导思想、三个层次和四个方面。和谐文化的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行动纲领,作为校园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爱心文化理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主动掌握其灵魂和精髓,并内化为广大师生工作和学习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规范,努力造就和谐、繁荣的校园爱心文化。爱心文化的三个层次,即自爱、兼爱和博爱,处理了自己与自我、与他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自爱,不是自私,而是爱自己,是自尊、自重、自强、自立。兼爱,是推己及人,是爱他人、爱校园、爱国家、爱社会。博爱,是敬畏自然,热爱生命。爱心文化的四个方面,则是从物质、精神、制度、行为等四个文化方面进行建设。
三、爱心文化建设的对策分析
(一)加大环境和助学投资力度,为爱心文化建设提高物质保障。爱心文化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爱心文化不主张大兴土木办学,但是需要一定的物质作为保障。没有好的办学条件、饮食条件,对学生的关爱也无从谈起。可以没有奢华的办公大楼和公务用车,但是必须保证学生的吃穿住行学,饮食条件、公寓用品、住宿条件、公共设施、教学实训、人文景观都是举足轻重。加大校园文化建设投资,优化校园环境,建造人性化的、科学的学习和生活场所;加大对国家奖助学金和爱心基金的投入,把国家和社会的关爱落到实处,充分地尊重、关爱和满足每一个学生学习、成长和成才的需要。
(二)深化教学和管理制度,为爱心文化建设提供制度保障。爱心文化建设是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构建爱心文化需要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互动机制。大力深化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爱心文化的理念、精神和思想要以制度为载体,借此规范和约束师生的行为。在教学制度中,讲究因人而异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尽量克服使用“一个模子”培养人的不良倾向。学校的管理体制改革要摒弃被动式的管理模式,建立能够触发人的内在动力和提高人的工作积极性的新机制。与此同时,学校还要注重用人制度的灵活性,大力引进富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教师,使教师的工作能力和科研成果与教师的收入挂钩。通过改革,可以帮助教师解除一定的后顾之忧,更加热心于投入教育教学中,把阅历、知识和工作经验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少走一些弯路、少犯一些错误。这是教师对学生最大的关爱,也是爱心文化对教师这一主体的本质要求。[1]
(三)推广爱的理念,提高爱心文化建设意识。爱心文化不仅要通过制度延伸爱,而且要通过管理渗透爱,课堂倾注爱,课程孕育爱等多渠道扩大爱心育人的途径,提高爱心文化建设意识。学校教职员工都负有育人职责,要牢固树立教书先育人的理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方面,努力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和工作格局。爱心文化需要树立品牌,运用网络、微博等新媒体加强爱心文化宣传,扩大社会影响。献爱心不仅仅是捐钱捐物,而且应该结合多种主题,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如组织义演、义工、义卖、义务献血,组织演讲辩论、座谈交流、外出服务、社会实践等,付出不计回报,接受不忘感恩。让学生以一种感恩的心态面对社会。不仅学生乐意参加,而且可以增强活动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爱心;文化;思考
爱心,是教育永恒的主题。爱心文化,是校园文化永远的主旋律。现代高职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职业人才。职业教育要求遵循“育人”而非“制器”的原则,必须大力发展校园爱心文化。
一、高职院校爱心文化建设现状
由于社会转型时期,制度不完善,各种思潮碰撞,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冲击。大学生群体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逐步成型的关键时期,学校园爱心文化建设责任重大,面临挑战。
(一)利己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价值观念盛行。不少学生认为“人活着就是为了自己”,在现实追求中,他们更加看重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物质利益和个人利益。对前途缺乏信心,虽然知道“人生价值在于奉献”,但往往又未将其完全付诸实践。在价值观念上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动摇、困惑及焦虑。技能型或者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一种相应的深层次的文化氛围支持;没有这种支持,工作的推进难上加难,但爱心文化氛围支持一旦形成,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爱心活动娱乐化、教条化。频繁的活动仅仅停留在文化娱乐的表层,没有深入师生内心,很多活动强调参与度,用一些行政手段规定师生参加,往往很难达到文化育人的效果,又易引发师生的逆反心理。文化发展有自身规律,活动的参与度和吸引力应靠自身魅力。爱心教育应该去“唤醒”学生对真、善、美的认同和主动追求,引导学生在面对各种价值观念和思潮时,能够从中择善而从。相应的,我们的工作应该是“启发诱导”式,而要力避采用枯燥空泛的口头说教。
(三)贫困生资助政策在落实中存在漏洞。至今,国家已经逐年加大投入,资助范围和资助金额也都有了很大提高。但是生源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贫困原因不同、贫困生心里承受力不同都导致难以制定科学统一的贫困生界定标准。在具体操作中,没有规范的流程。有报道称某高校学生穿的、用的都是名牌,却享有助学金名额。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冒牌货”的出现,管理者应该反思这种现象。教育公平才是最大的公平。另外,有的地方学生贷款规模较小、手续繁琐,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有部分贫困学生被迫放弃学业。建立简单易行、更加人性化的助学贷款体系时不我待。
二、爱心文化的内涵
爱心文化,由来已久。“爱心文化”以“爱”作为其内核和灵魂,是对我国儒家“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仁者,爱人。”“仁爱”提倡人与人之间应该互助互爱、互尊互重。仁爱观念是中国传统道德的“立人之道”,是儒家道德的核心精神。孟子进一步拓展孔子的“仁爱”思想,提出了“亲民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道德观,强调厚德载物的精神。这种精神就是古往今来的人道主义精神,就像孙中山所说的仁爱“是中国的好道德”,对人对事“都用爱字去包括,这种中国固有精神应该发扬光大。”
随着时空的推移流转,爱心文化的内涵随之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爱心文化被赋予了新的含蕴及深意。新时期的爱心文化可以解读为一个指导思想、三个层次和四个方面。和谐文化的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行动纲领,作为校园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爱心文化理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主动掌握其灵魂和精髓,并内化为广大师生工作和学习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规范,努力造就和谐、繁荣的校园爱心文化。爱心文化的三个层次,即自爱、兼爱和博爱,处理了自己与自我、与他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自爱,不是自私,而是爱自己,是自尊、自重、自强、自立。兼爱,是推己及人,是爱他人、爱校园、爱国家、爱社会。博爱,是敬畏自然,热爱生命。爱心文化的四个方面,则是从物质、精神、制度、行为等四个文化方面进行建设。
三、爱心文化建设的对策分析
(一)加大环境和助学投资力度,为爱心文化建设提高物质保障。爱心文化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爱心文化不主张大兴土木办学,但是需要一定的物质作为保障。没有好的办学条件、饮食条件,对学生的关爱也无从谈起。可以没有奢华的办公大楼和公务用车,但是必须保证学生的吃穿住行学,饮食条件、公寓用品、住宿条件、公共设施、教学实训、人文景观都是举足轻重。加大校园文化建设投资,优化校园环境,建造人性化的、科学的学习和生活场所;加大对国家奖助学金和爱心基金的投入,把国家和社会的关爱落到实处,充分地尊重、关爱和满足每一个学生学习、成长和成才的需要。
(二)深化教学和管理制度,为爱心文化建设提供制度保障。爱心文化建设是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构建爱心文化需要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互动机制。大力深化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爱心文化的理念、精神和思想要以制度为载体,借此规范和约束师生的行为。在教学制度中,讲究因人而异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尽量克服使用“一个模子”培养人的不良倾向。学校的管理体制改革要摒弃被动式的管理模式,建立能够触发人的内在动力和提高人的工作积极性的新机制。与此同时,学校还要注重用人制度的灵活性,大力引进富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教师,使教师的工作能力和科研成果与教师的收入挂钩。通过改革,可以帮助教师解除一定的后顾之忧,更加热心于投入教育教学中,把阅历、知识和工作经验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少走一些弯路、少犯一些错误。这是教师对学生最大的关爱,也是爱心文化对教师这一主体的本质要求。[1]
(三)推广爱的理念,提高爱心文化建设意识。爱心文化不仅要通过制度延伸爱,而且要通过管理渗透爱,课堂倾注爱,课程孕育爱等多渠道扩大爱心育人的途径,提高爱心文化建设意识。学校教职员工都负有育人职责,要牢固树立教书先育人的理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方面,努力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和工作格局。爱心文化需要树立品牌,运用网络、微博等新媒体加强爱心文化宣传,扩大社会影响。献爱心不仅仅是捐钱捐物,而且应该结合多种主题,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如组织义演、义工、义卖、义务献血,组织演讲辩论、座谈交流、外出服务、社会实践等,付出不计回报,接受不忘感恩。让学生以一种感恩的心态面对社会。不仅学生乐意参加,而且可以增强活动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