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3年以来,随着《中国好声音》第二季的到来,各大卫视也纷纷推出自己精心制作的娱乐大餐。一时间,多档音乐真人秀节目在荧幕前形成激烈的争夺态势。本文通过对比这些节目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试图发现其中吸引受众的因素之所在,以探析当下音乐真人秀节目的发展状况和前景。
【关键词】音乐真人秀 形式创新 营销链条
一、音乐秀的再度风行
2005年湖南卫视《超级女声》的红火带动各大电视台跟随,引发了一场浩大的选秀浪潮。渐渐荧幕充斥的音乐真人秀节目趋向同质化。随即,广电总局的一纸“限娱令”使得选秀节目温度骤降。然而2012年7月,浙江卫视推出的《中国好声音》却又再次引发收视高潮和音乐真人秀节目热浪。2013年,伴随着《中国好声音》第二季的播出,新一轮卫视的娱乐之争又已开启。
以综艺娱乐节目起家的湖南卫视推出首档歌手音乐对决节目《我是歌手》;继续“想唱就唱”的口号,推出大众歌手偶像选秀比赛《快乐男声》;另外开启《中国最强音》,倡导零门槛参与,打造中国的草根音乐联赛季。
东方卫视打造《中国偶像》,同时围绕“梦想”,唱响《中国梦之声》,为中国乐坛的发展选拔一批怀揣梦想、具有才华的音乐人。
北京卫视《最美和声》定位于高品质歌唱竞技选秀节目,由明星导师帮助寻找选手,与选手“和唱”,挖掘、培养中国流行乐坛的唱作新势力。
山东卫视也推出大型励志音乐类真人秀节目《天籁之声》,强调新秀的后期培养和造星链条,最大程度地实现选手的音乐梦想;另外《中国星力量》则定位于一专多能艺术人才培训类真人秀。
江苏卫视的《全能星战》打出明星牌,以明星挑战的形式,力求为观众带来一场超级视听盛宴。
以“剧行天下”立台的安徽卫视也推出《我为歌狂》,形式为音乐大腕组队PK比赛。
各大卫视的“声音”之争可谓十分激烈,而在此背后,有哪些关键词推动了音乐选秀节目的再次红火呢,本文将尝试进行分析。
二、节目内容的填充
1、独特的栏目定位
《中国好声音》对自己的定位在于发现纯粹的“声音”,摒弃海选而由节目制作方天南海北寻找“好声音”。节目初期采取导师盲选方式,凭声音决定选手去留。舞台是交给选手的,主持人退居幕后。每个歌者初来舞台都着装随性,亦没有精致妆容,只展现原始的自己和纯粹的声音。这般对声音的重视使得观众从节目初期便能领略好声音的震撼,保证了音乐选秀的质量,也为节目带来了足够的噱头和新奇感。①
相比之下,东方卫视的《中国梦之声》原型为美国真人秀人气节目《美国偶像》,其着力于实现选手的音乐梦想,筑建中国偶像梦工厂。节目内容不光有音乐上的较量,也有对于选手舞蹈、形象等各方面的培训;从导师队伍来看,既包括专业歌手韩红,也包括“亚洲流行天后”李玟、当红演员黄晓明以及台湾“综艺教父”电视节目制作人王伟忠。
而北京卫视的《最美和声》强调团队概念,让明星与选手同台演唱,明星与明星之间相互较量,为观众带来最美“和声”。
江苏卫视的《全能星战》、湖南卫视的《我是歌手》以及安徽卫视的《我为歌狂》虽都搬出了明星较量的阵容,但在各自定位上也各有差别。同样归类于音乐真人秀节目,此次的浪潮推生了不同声音的秀场,各大卫视纷纷为自己寻找独特的定位,力图以差异化的内容来吸引观众。
2、纯粹的专业精神
首先从导师设置上,大多都为实力唱将,且各有风格和专长,保证了不同的选手能更好地选择适合的导师。
而节目制作中,制作组也往往不惜重金。《中国好声音》共有六个导演组,三百多个现场工作人员。灯光、舞美、现场设置、节目流程等内容,都复制版权方所提供的手册。②导师转椅、LOGO为英国空运而来,现场乐队伴奏的音乐总监金少刚曾担任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音响总工程师,音乐装备上更是有16 个主音喇叭和8个超低音喇叭,堪比专业级的演唱水平。③
3、声音背后的故事
时下的音乐真人秀节目不仅是单纯的音乐节目,更重要的是“人”和“秀”。人物背后的故事能使得观众联系自我产生归属感,并且从选手成名之路中实现自我理想的另一种满足。《中国好声音》就设置有故事导演,接触、了解过选手后,在不编造、篡改事实的前提下,为每个人提炼出有特色的关键词,展现其身上的人情元素和感动人的故事,来拨动观众心中的情感之弦。④
三、节目形式的创新
1、国外模式的中国改造
音乐真人秀浪潮在国外早已不是新颖之物。《中国好声音》的原型《荷兰好声音》在2010年第一季时便引发了轰动,2011年NBC引进包装后的《美国之声》也获得了极高的收视率。《中国好声音》的生产、包装、推广虽然都参照“节目宝典”而来,但在制作过程中,还是根据现实情况进行了调整。如浙江卫视与灿星制作公司采取了新型合作方式,实行制播分离,划定一道收视率底线,在此基础上制作公司承担风险,二者共享盈利。
而《中国梦之声》由东方卫视联合《美国偶像》打造,《中国最强音》源自X Factor,《最美和声》源自Duets,三者在美国都是《美国之声》的有力竞争对手。早前东方卫视的《中国达人秀》(引自英国的Got Talent),辽宁卫视的《激情唱响》(引自英国的X Factor)等其实是改造国外节目的先例,而这波音乐秀里,电视人越来越熟稔于将国外优秀、成熟的节目为我所用。这在为观众带来一流节目的同时,也反映出国内综艺节目创意缺乏、同质化严重的问题。
2、评审到导师的转身
从《中国好声音》以来,“导师”这个词就红火了起来。从评审到导师,首先是身份的变化,评审是评价和审视,是裁决者;导师则是引导授业,是指引者。前者是俯视化的视角,后者则是平民的视角。在节目里,当有几位导师为选手转身,权利便反转到选手的手中。我们可以看到导师们为了争取一位学员而真情表达、各自标榜甚至互相拆台,看见导师在节目中脱帽致敬、光脚唱歌,十分亲切。有网友甚至戏称“那英是来唠磕的,哈林是来主持的,杨坤是来宣传32场演唱会的,刘欢是来开中老年朋友家长会的”。⑤其次是参与形式的变化。几位导师在节目初期都是没有报酬的,只有等学员走红后进行分利。于是导师们尽力投入,全力支持、培养学员,才能名利双收。⑥ 3、“中国梦”概念的包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