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多数新媒体平台的文章笔法相比,《人民日报》的报道没有那么多平铺直叙,也不会一句话就表达完一个观点,而是娓娓道来,将主人公当作是一个普通人,用记者自己的语言去讲述这个故事。可以说,这篇人物报道脱离了新闻报道的范畴,可以理解为是一篇报告文学,或者是人物传记。作者的笔端充满了情怀,正是这种情怀的推动下,作者以第三视角寻找出主人公的成长印记,人生每一个阶段中他的真实感想。然后,作者将自己带入到主人公的角色中,看上去全文都是在写铣工王刚,但实际上创作者已经融入到角色当中,又何尝不是在写“自己”。这种深刻的创作手段,源于作者对主人公扎实的采访和深入的了解。
即便是传播速度加快,媒体对新闻稿件要求“短平快”,但好的报道还需要沉淀和凝练。尤其纸媒所面对的大型专题报道,要有足够的时间筹备和采访,理应将稿件质量放在首位,这既是传统媒体应有的厚重,也是纸媒在新媒体环境下不应该放弃的优势。
参考文献
[1]陈珂.国企党建工作要与外宣工作深度融合[J].奋斗,2017(3):49.
[2]朱清河,林燕.典型人物报道的历史迁延与发展逻辑[J].当代传播,2011(4):104.
[3]孙金岭,于慧丽.《大国工匠》如何讲好中国故事[J].传媒,2015(11):42-44.
[4]刘海龙.新闻内容是媒体的“生命线”[J].新闻研究导刊,2016,9(17):197.
[5]周建新.一个铣工的飞机情缘[N].人民日报,2017-04-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