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马克思主义要实现大众化,需要多种有效平台,主旋律电影承担了这一载体任务。马克思主义理论被主旋律电影搬上大银幕,使受众群体增多、传播方式灵活、传播效果提升,做到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主旋律电影有机联系在一起。主旋律电影为了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还要努力做到通过电影的艺术手法、市场的营销方式、内容的精工细作等,使马克思主义在群众中产生广泛影响,让马克思主义理论走近百姓,成为大众话语的一部分。
[关键词]主旋律电影;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着力点
中国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所强调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大众化要通过多种宣传媒介,而主旋律电影由于自身的一些特征,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传播途径,它将抽象理论转变为生动的影像作品,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寓深刻理论于精致的影片制作中,使马克思主义拥有了更多的受众群体。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主旋律电影
主旋律电影承担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载体任务,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平台之一,使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主旋律电影两个相距甚远的领域联系在了一起。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在品格赋予主旋律电影强大的生命活力
理论具有内在活力才能持久地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时代性、开放性和发展性,它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正视社会现实、解答时代难题的理论气魄,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具有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生命活力,这种活力也被赋予到主旋律电影中。主旋律电影要与时代接轨,反映社会日新月异的时代风貌,并把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在影片中给予适时的时代诠释。如影片《真情》,主人公的原型来自2009年“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之一——一位维吾尔族妇女,描述了她含辛茹苦地将六个民族的19个孩子抚养成人的故事。影片之所以打动观众就在于它反映了人们内心深处的一种渴望,从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做人的可贵品质:善良、诚信、坚强等,这也是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主流价值理念。可见主旋律电影要反映正在发生变革的社会现实,才能显示出勃勃生机,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赋予主旋律电影的强大生命活力。
(二)主旋律电影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提供了有效平台
列宁曾说过:“在一切艺术中最教育人的是电影”,电影集教育、审美、娱乐于一身,而主旋律电影由于自身的特征,在马克思主义传播上有利于理论感染力的渗透,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电影中得以再现,给观众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如影片《秋之白华》中瞿秋白作为上海大学社会学系的教授,身边集结了一批爱国青年,他把讲台当作宣传革命思想的阵地,点燃了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而这一情节其实也是在向观众宣传马克思主义,让马克思主义从书斋中、书本中走到影片的语言中、情节里,从而让观众接受一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教育。所以主旋律电影已经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宣传平台,引导观众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原则,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主旋律电影正是通过银幕来影响观众的价值观念,进行理论宣传,正如苏珊·朗格曾指出的:“凡是用语言难以完成的任务——呈现感情和情绪活动的本质和结构的任务——都可以由艺术品来完成。”[1]主旋律电影把刻板的宣教搬上了大银幕,赋予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种大众化的形式,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开辟了新的路径。
二、主旋律电影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