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光临汇博在线http://www.paper188.com
您的位置:汇博论文在线 > 社会学论文 > 人口问题 > 人口的增殖流动与明清华北平原的村落发展

人口的增殖流动与明清华北平原的村落发展

2008-12-02 14:04 来源: 论文网 作者:paper188 浏览次数 6053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华北平原的聚落发展与形态演变一直受到历史学尤其是历史地理学研究者的关注。在已有研究成果中,丛翰香主编的《近代冀鲁豫乡村》探讨了华北平原村落的起源、规模与景观特征,对明清的基层组织与村落之间的关系也有深入的研究①。在此之后,尹钧科用文献考证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秦汉以来北京郊区村落发展的状况②。孙冬虎则通过白洋淀地区的村落研究,重点探讨了环境变迁与村落发展之间的关系③。在村落形态演变方面,王建革从地理和社会环境两方面分析了华北平原村落内聚性特征的形成原因④。王庆成则探讨了晚清华北村落的规模等外部形态,认为华北村落多为中小村落,百户以上的村落并不多,从而否定了传统上认为华北多巨型村落的观点⑤。

总体而言,目前的历史聚落研究由于受到村落历史资料不足的限制,宏观分析为主,微观分析不足。村落往往被看作一个点,而不是被看作三维地理空间,对村落个体发展的具体历史过程以及村落内部的结构形态、人口发展以及社会组织的发育等问题的研究尚有待深入。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村落人口增长、人口流动及姓氏构成的分析,探讨明清华北平原村落的生长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一 人口的自然增殖与村落的发展

 

 研究发现,很多村落是由零星的小居民点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村落,每个村落实际上都经历了一个从零星小聚落到独立成村,再发展成熟最终达到饱和的过程。但就每个具体村落的发展而言,影响村落成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村落内部人口自然增殖的原因,也有移民以及村际间人口流动的影响。在众多影响因素中,人口自然增殖无疑是村落发展壮大的最主要原因。

————————————————

    ①丛翰香主编:《近代冀鲁豫乡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②尹钧科:《北京郊区村落发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

    ③孙冬虎:《明清白洋淀的环境变迁与村落发展》,《河北师大学报》,1989年第3期;《明清以来文安洼的水灾与聚落发展》,《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6年第3期。

    ④王建革:《华北平原内聚型村落形成中的地理与社会影响因素》,《历史地理》.第16辑。

    ⑤王庆成:《晚清的华北村落》,《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3期。

 

    人口自然增殖对村落发展的影响在单一宗族型村落表现得最为明显。毫无疑问,大多单一宗族的村落最初都是由一家一户的定居,逐渐发展成大家族,再分成若干户,最终发展成为一个具有一定地理空间与人口规模的村落。对村落的姓氏构成与人口的研究可以发现,这种以单一宗族为主的村落无论是华南、江南还是华北地区都是存在的,尤其以华南地区最为显著①。

    以林耀华研究的福建省福州附近的义序为例,正如林耀华指出的那样:“义序是一个乡村,因为全体人民共同聚居在一个地域上。义序是一个宗族,因为全体人民都从一个祖宗传衍下来。前者是地缘团体,后者是血缘团体。义序兼并前后二者,就是一个宗族乡村。”②据林耀华民国时期的调查,义序共有居户1938家,其中黄姓1907家,其余的林姓12家,陈姓6家,刘姓、张姓3家,王姓、郑姓2家,杨、郭、庄姓各1家。黄姓占98.40%,其余各姓合起来不足2%③。由此可见,义序是一典型的宗族聚居型村落,全体人民由一个祖宗传衍下来,也就是说,这种村落主要依靠自身繁衍而得到发展。

    华北地区虽然以多姓村为主,但是这种宗族型村落依然可见。在山东,据学者的调查,山东的村落可以分为单一型村落、亲族联合村落、杂姓聚居村落等类型。济南附近的傅家庄、孟家庄、姬家庄、魏家庄等,都是单一型宗族村落,这种单一型村落在山东偏远的山区和海岛数量尤其多,象容城县大苏家村、小苏家村、高家庵村都是单一宗族的村落④。

    在河北,单一宗族型村落也是普遍存在的,例如新河县到民国17年时,杨十户村为杨姓一大族,东十户村只有王姓一族,徐冯召村为徐姓一大族,陈家冯召陈姓一大族,台家庄徐姓一大族,小贾家庄、贾家园为贾姓一族,护驾庄(也即傅家庄)为傅姓一大族,来远村王姓占据村民十之九,也可归为单一宗族型村落⑤。这些单一宗族型村落小的只有数家,大的可以达到一百多家,如护驾庄。它们都是由当初一姓一户形成,逐渐繁衍成村。由此可见人口自然增殖对村落发展的影响。

    即使在多姓村落,人口的自然增殖对村落生长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在这种类型的村落中,常可见一两姓乃至三、四姓人口数量较多的情形,这些主要的姓氏往往构成村落人口的主体。以顺义县赵古营村为例,据满铁的调查,到民国30年10月31日为止,该村共有124户749口,23个姓氏。在23个姓氏中,石姓36户,姚姓36户,赵姓19户,其余20姓的户数都在4户以下,石、姚、赵三大姓共91户,占73.4%。

在望泉寺村,民国三十年共137户,723口,17姓中其中刘姓49户,王姓28户,张姓18户,路姓13户,其余13姓都在3户以下,刘、王、张、路四大姓共108户,占村落总户数的78.8%。赵古营村和望泉寺村都属于以几个姓氏为主的村落。梅沟营村则是以某一姓氏为主的村落,该村截止民国三十年十月三十一日共有58户346口,11姓中其中刘姓44户,其余都在3户以下,刘姓占总户数的75.8%⑥。从多姓村落中大族户口所占村庄户口的比例来看,在多姓村落,内部人口自然增殖对村落形成的影响也是相当显著的。

——————————————

    ①单一宗族型村落的形成与其周围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也与地方的文化特质及村落发展的不同阶段有关。一般来说偏远与交通不便的地方易于形成单一宗族型村落。另外,村落形成的早期也多为单一宗族型村落,这在许多村落以姓氏命名这一点上可以得到反映,村落家谱中关于村落起源的记述中也可得到证明。

    ②林耀华:《义序的宗族研究》,三联书店,2000年6月,第1页。

    ③义序各姓氏的户数统计资料。林耀华的著述中没有说明资料的来源,也没有说明是什么时间的统计数据。据林耀华在《义序的宗族研究》导言的叙述,该书是在1932年至1934年这期间的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成的。故这些数据大约是1932年至1934年间的统计。

    ④山曼、李万鹏等:《山东民俗·家族乡社民俗》,山东友谊书社,1990年6月,第256页。

    ⑤民国《新河县志》地方考之三。

    ⑥满洲铁路调查局:《中国农村惯行调查报告》第1卷《家族篇》,第60—72页。

 

二 “寄居型人口流动”与村落的发展

 

    村落的生长除了自身的人口增殖以外,人口流动对村落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人口流动不但增加了村落的人口数量,也改变着村落的空间形态、姓氏结构和村落内部的社会关系。这里我们所说的人口流动,既包括省际、县际之间的移民,也包括县内村落之人口流动。

    就流动人口与原来村庄的关系而言,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情形是,居民迁出原来的村落,在离迁出村落较远的地方建立新的村庄,在行政上与迁出的村庄没有什么联系,具有移民的特征。例如隆尧县白家庄,据该村白氏家谱:明永乐二十年,该白氏祖由山西交城县徙于直隶赵州隆平县乡观社,立祖者为白仁亲,明洪熙元年(1425年),部分白氏民复迁于此,村以姓氏而得名①。又如隆尧县的莲子镇公社的辛庄,据该村杨氏墓清道光二十五年碑文载:明永乐间,杨氏民由内丘县张马村迁于隆平县张汪村,后又由张汪徙此新建村落,遂名村为“新庄”,后演变为辛庄②。明代隆平县与唐山县是相邻的两县(民国时合为尧山县),白家庄与辛庄虽然离迁出地不远,但是却属于跨县人口流动,行政上肯定不受原来村落的管辖。

 1  2  3 [下一页]

服务说明

汇博在线(paper188.com)网拥有实力强大的团队,能帮助你实现论文写作方法,论文发表,代写代发论文等服务领域.

我们承诺

在您接受本站服务的过程中,我们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包括后期免费修改、免费指导答辩等。衷心感谢您对本站的信任和支持!

论文指导范围

毕业论文,硕士毕业论文,研究生论文,博士论文,职称论文代写,领导讲话,报告总结,演讲致辞,心得体会,党团辅导等代写服务。

发表论文领域

发表省级杂志,国家级杂志,核心杂志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