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教师应当从自己从事教学的理论课程出发,结合学生特点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进行宣传教育,切实发挥好课程教学作用,增强培育的实效性。
其一,《原理》课是思政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应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重点加强自由、平等、公正的教育。《原理》课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主要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这是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理论,是中国共产党的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对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未完全形成的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能够帮助青年大学社生立正确价值观。《原理》课的相关理论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马克思主义通过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发现,揭示了资本家剥削的本质,马克思主义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这些思想和价值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公正是相吻合的。因此,思政课教师必须要深入研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发挥好《原理》课教育功能。
其二,《概论》课是思政课政治性较强的课程,主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把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其中的一门课程。课程目的是帮助青年学生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我们逐步形成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而这个总布局一定程度上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理念。《概论》课教师应研究如何把教材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理论知识,通过轻松愉悦的方式让学生接受,也就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
其三,《基础》课是思政课中的思想课,主要培育青年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知识方面的课程。课程目的是为了培育明白是非、知耻明礼、思想道德水平较高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基础》课主要是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法治等内容的一门课程,当《基础》课教师研究如何讲述好这门课程的时候,一定程度就是在宣传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因此,充分联系大学生的实际,结合当前社会问题,运用多种方式教学方法,做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融入刚进校的大一新生的思想观念之中,是《基础》课的一项重要任务。
其四,《纲要》课同样也承载着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讲述,使同学们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了解中国近代史、近代中国国情,深刻理解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雄关漫道真如铁’;中华民族的今天,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5]。只有学习好近现代历史,认清近代历史是一部血泪史和屈辱史,同时也是一部斗争史和革命史,使青年大学生真正明白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应该更加珍惜眼前,热爱祖国,热爱和平,为中华民族复兴奉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EB/OL].新华网,[2015-11-11].http://news.xinhuanet.com/
politics/2013-12/23/c_118674689.htm,2013-12-23.
[2]汪勇.新时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路径探析[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1):39.
[3]陈占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实施十年来的回顾与展望[J].思想理论教育,2015(9):5-6.
[4]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