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光临汇博在线http://www.paper188.com
您的位置:汇博论文在线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其它相关 > 《荀子》人性论的实质及逻辑理路

《荀子》人性论的实质及逻辑理路

2016-12-21 09:33 来源: 互联网 作者:孙燕青 浏览次数 3988

认为人性含有“恶端”

在否定人性的形上意义后,《荀子》以情欲为人性之本质,进而揭示人性包含有恶端。“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荀子·正名》)“情”是“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荀子·正名》),是人性感于物之后所生,这是性的质体。欲望则是这六种情之于外物的反应,性、情、欲三位一体。“荀子虽然在概念上把性、情、欲三者加以界定,但在事实上,性、情、欲,是一个东西的三个名称。”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第211页。人生而有欲有情:“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恶疾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荀子·性恶》)。虽然“官能欲望的本身不可谓之恶”,但从人的本性来说,很难控制住欲望的泛滥,欲望的泛滥必定导致恶的产生,因为“以所欲为可得而求之,情之所必不免也”(《荀子·正名》)。在这种情形下,确实如徐复观所言:“不过恶是从欲望这里引发出来的,所以荀子说:‘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问题全出在‘顺是’两个字上。”同上,第215—216页。《荀子》不认为人先天具有道德属性,相反,由于人的欲望具有共同性,在欲多而物寡的情况下,如不对人性的欲望加以遏制,“顺是”一定会发生,恶的产生具有必然性。“荀子为论证性恶准备了五个理论预设,即情性、同欲、欲多、物寡、群居。五者的必然结合是人的本性。五者本非恶,其结合却必然会产生一种恶果。性恶的根源就在五者的必然关系中。”杨少涵:《荀子性恶论的逻辑难题与理论预设》,《东方论坛》2010年第2期,第1页。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荀子·性恶》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这种性恶理论突出的是:人性以情欲为本,情欲本身不是恶,但情欲却有泛滥的自然而必然的本能,情欲的泛滥又必然导致恶的行为的产生,因此在此意义上人性是恶的。只要人以情欲为性之质、情之应,人性就无法依靠自身的力量摆脱这种由滥而乱的惯性,故而人性中包含着恶的诱因,这种诱因不作为人性的一个部分或成分而存在,但却一定会在人与外物发生接触的过程中滋长,导致恶的产生。这种诱因,冯友兰称之为“恶端”,即“人不仅生来毫无善端,倒相反,生来就有恶端。在《性恶》篇中,荀子试图证明,人生来就有贪图利益和感官享受的欲望;但是人生来又有智性,使人可以成善”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第128页。。这个“恶端”是现实的,只要人处在社会关系当中,它就会萌发。

《孟子》的人性论构建在人禽之辨的基础上,从人之所以为人的道德属性上归纳人性,并将人性的道德性赋予形而上的色彩。《荀子》的人性则沿着以生言性的传统,把“官能的能力”及“由官能所发生的欲望”当作人性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第212页。,强调的是人与物的共性,进而阐述人性中包含有“恶端”。正是由于《荀子》的人性论排除了形而上的含义,“恶端”方能成为现实与必然的趋势:一方面,形上色彩的排除使得恶端的存在具有现实的人性土壤;另一方面,恶端也不是人性中先天存在的“原罪”,而是一种在“顺是”状态下必然会发生的趋势。在此基础上,《荀子·性恶》才能说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三、由恶端论引出性伪分与性伪合

在《荀子》,具有道德意蕴的不是性,而是伪。《荀子》的性与善从未连接在一起。对《荀子》而言,“道德不是自然界所本有的东西,而是社会的产物”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729页。。只具有自然属性的人性,不具备善的性质。《荀子》的善具有特定的内涵:“凡古今天下之所谓善者,正理平治也;所谓恶者,偏险悖乱也。是善恶之分也已。”(《荀子·性恶》)“正理平治”与“偏险悖乱”都是从社会治理的角度出发的,是从社会治理的角度去判断善与恶。因此,荀子的“善恶观念不是从主体的先天道德根据处立言,而是落实在一个外在、客观的标准之上”路德斌:《荀子“性恶”论原义》,《东岳论丛》2004年第1期,第134页。,由此,《荀子》提出了“伪”的概念,善的形成在于人能否“积思虑,习伪故”(《荀子·性恶》)。《荀子》认为性不同于伪,“性伪分”是人性的实然状态。同时,正是由于性伪相分,所以人必须加强后天的努力,以求“性伪合”。性伪之分说的是:“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荀子·性恶》)人性本是自然,如可以见到的光明离不开眼睛、可以听到的声音离不开耳朵一样,耳聪目明都是无待于后天的努力,因此,只有自然而然的东西才能称为性,伪不是性。同时,伪,不是矫人之本性,而是作为之意,对人性有所作为,即通过学习等后天的努力而使人获得对礼义的认识与践行。性伪虽然相分,但仍然可以相合。性伪合说的是:“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荀子·礼论》)由于人“皆有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皆有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荀子·性恶》),故人性虽有恶端,但依然可以凭借后天的努力达到善的目标。人之所以皆有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与具,在于人性并非从人之呱呱落地之际便始终是恶的,而是可以“化”的,通过“化性起伪”就可以实现性与伪的结合(《荀子·性恶》)。这个“化”,不是改变、改化的意思,而是教育、教化的意思,通过对人的教化,使其明晓性恶的事实,懂得“顺是”纵欲的危害,从而适当地节制自身欲望进而达到止于礼义,“今人之性,固无礼义,故强学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礼义,故思虑而求知之也”(《荀子·性恶》)。这是《荀子》的性伪合。性伪合不是指通过后天的努力而改化人性使之具有善的内涵,而是指通过后天的努力使人通晓礼义的必要从而自觉遏制人性中由“顺是”而导致的“恶端”的无限滋长。在《荀子》中,性伪合是一种对立统一,“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荀子·礼论》)。化性起伪依旧建立在性伪分的基础上,而不是将人性变为良善。

[上一页1  2  3  4  5 [下一页]

服务说明

汇博在线(paper188.com)网拥有实力强大的团队,能帮助你实现论文写作方法,论文发表,代写代发论文等服务领域.

我们承诺

在您接受本站服务的过程中,我们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包括后期免费修改、免费指导答辩等。衷心感谢您对本站的信任和支持!

论文指导范围

毕业论文,硕士毕业论文,研究生论文,博士论文,职称论文代写,领导讲话,报告总结,演讲致辞,心得体会,党团辅导等代写服务。

发表论文领域

发表省级杂志,国家级杂志,核心杂志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