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就是要关心大学生的需要,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大学生的内在动力。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有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价值的有效实现。然而现实教育往往忽视了人文关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没能实施人文关怀对尊重人、塑造人、培养人、完善人的积极影响。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与情感培养,加强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完善网络和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合理的管理模式,不断提高服务大学生的水平,实现对大学生的终极关怀。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
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担负着全民族道德素质和思想塑造的重任,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育。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实际上就是为大学生提供人文关怀的过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理解、尊重学生的角度出发,应更多考虑学生的真实感受,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心理疏导与情感交流。在不断转变传统教育模式的情况下探索新的发展路径,注重完善校园环境和设施建设,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与发展,把人文关怀逐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的内在联系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正式使用了“人文关怀”这一概念。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文关怀,在突出“人”的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更应注重以“文”化“人”。这不仅体现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身发展的诉求。
(一)人文关怀的内涵
“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希腊罗马的经典著作中,具有保障人权、维护人的尊严之意。而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主张反对中世纪以来不断延续的宗教蒙昧主义对人性的残害,以恢复人的自然本性。中国的“人文”则出自于《易经》之中,指的是以人为中心的各种不同事物与文化现象的总和。“人文关怀”的内涵十分丰富,其核心主要是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对人的权利的尊重,关怀人的生存状态,肯定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是对人生命存在价值的终极关怀。因此人文关怀是指以马克思主义的人文精神为思想内核,以充分尊重人、理解人、肯定人、丰富人、发展人、完善人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内在尺度的一种价值取向[2]。
(二)人文关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
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人文关怀,把以人为本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关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尊重大学生的个性、需求,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肩负着培养国家高级人才的使命,因此高校不仅需要帮助学生获取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更要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常以大学生的基础教育为重,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学生的行为意识培养和完成教学要求上,使学生成为教育的被动接受者,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社会发展与进步的背景下,大学生拥有强烈彰显自我个性的需求,部分人以自我为中心,一切从自身利益出发,加之社会竞争压力的加剧,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日益蔓延,道德沦丧、理想迷茫、信任危机等问题不断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应把重点放在为什么培养优秀人才与如何培养优秀人才上,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与人文关怀紧密结合,更多地注重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把关心、尊重、激励、完善融为一体,激发学生的自觉能动性,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是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辅导员日常管理等。更多地采用了理论灌输的方式,较少从学生的实际感受和个性化需求角度考虑,忽视情感的交流,因而并没有真正达到人文关怀的实效性。虽然人文关怀理念已逐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之中,但由于部分教育者缺乏自觉性,以及教育环境的复杂多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实践运用仍然存在一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