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乡收入差距逐渐拉大,大批农民工为了更好地生活,涌入各大城市为城市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他们子女的教育问题却日渐严重,特别是面向外来工子女的社区教育。目前还没有完整的课程体系,而且教育关注度也不是很高。本研究在分析外来工子女的受教育现状、社区教育公益课程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典型公益组织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了面向外来工子女的社区公益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并将该教学模式应用于实际的课堂教学中。
关键词:外来工子女;社区教育;课堂教学模式
随着改革开放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大批的农民工涌入城市为城市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外来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学校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在我国,社区教育是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社区建设和发展而兴起的,是一种以满足广大社区成员不断增长的多样化学习需求为宗旨的新型教育形式。开展面向外来工子女的社区公益教育课程,利用社区中一切能对外来工子女产生教育功能的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等,可解决外来工子女集中地区教育规划能力不足、教育容量不够、教育资源相对紧缺等问题。促进外来工子女教育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营造和谐安定的社区环境,促进教育公平,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能够为构建和谐社区与和谐社会做贡献。
一、相关研究现状
社区是不同经济收入、不同教育水平、不同社会地位的全体成员的生活共同体,是具有共同利益的全体社区成员的结合[1]。根据对许多学者社区教育界定的理解,综合当前社会发展特点,笔者认为社区教育的内涵为:社区教育是终身教育理念指导下,以社会与人和谐发展为目的,整合教育资源,以丰富多彩的社区教育内容,满足社区成员的多元需要,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改善其生活质量,并突出和谐性、时代性、特色性、社会性的科学教育形式。本研究中社区教育特指针对儿童进行的一些教育,社区教育课程指针对外来工子女开设的一些社区教育课程。
(一)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的区别
学校教育作为教育的主要形式,在人类的历史文化传承、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其目的在于培养人才,为社会发展服务。学校教育属于正规教育,是一种正式学习,所提供的课程逻辑性较强,紧密程度较高。学校教育更多的关注教学效果,有时会忽略了对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方式的把握。社区教育作为一种非正式学习,与学校教育相比,有很大的区别,如表1所示。
(二)课堂教学模式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内在的结构,教学模式结构是由教学模式所包含的诸要素有规律地构成的系统。本文主要把教学模式分为五个要素,分别是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教学评价。这五个要素在一个教学模式中各自占据不同的地位,起着不同的作用,具有不同的功能。它们之间彼此联系,相互蕴含,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结构。理论依据是教学模式得以建立的价值基础,起引导作用;教学目标是关键,它制约着实现条件、操作程序和教学评价等因素,也是教学评价的标准和尺度;实现条件是保证教学模式功能的有效发挥;操作程序是教学模型的实施环节和步骤;教学评价了解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并对教学过程进行反馈和监控。
(三)外来工子女的教育现状
外来工主要构成人员是农民工,这个群体长期受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等一系列限制,虽离开了家乡,但又不能融入工作所在地的城市,他们已成为一个与农民和市民均不同质的群体,构成我国目前社会结构的“第三元”,实际上处于城乡两种管理体系的夹缝边缘,成为“边缘人”。广东是全国外来工最早最多的地方,珠三角地区尤其突出,应该通过各种方式提升他们的生活水平,培育文明教育、注重社会公德,协助他们融入当地社会[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