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称思政课)作为系统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对青年大学生价值观的培育有着重要作用,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材、融入课堂、融入头脑的有效路径如下:思政课教师应加强理论学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深入研究课程特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切实做好“三进”工作,是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的重要责任,也是思政课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政课;教学
党的十八大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凝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要求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要求“创新中小学德育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1]。这对高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因此,研究如何推进“三进”工作,是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的重要责任,也是思政课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必要性
思政课是大学生系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意义重大。
(一)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当今大学生主体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能够熟练运用现代科学技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手机智能化的普及,微博、微信、APP等新功能的运用,青年学生更加容易接受来自四面八方的各种信息,加上我国移动互联网相关管理监督的滞后,一定程度上呈现杂乱无章、乱象丛生的境况,各种思潮相互交织冲击着大学生。“尤其是西方传入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新自由主义、极端的个人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与社会主义所宣传的价值取向背道而驰。”[2]这些思潮冲击着价值观尚不成熟,且善变、多元的青年学生,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影响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影响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甚至会颠覆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因此,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通过系统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大学生价值观培育,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迷惑青年大学生的各种思潮观念进行科学分析和正确引导,自觉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自我,抵制各种腐朽思潮和错误观念的影响。
(二)有利于发挥思政课的实效性
高校思政课是大学生必修课程,主要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概论》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称《原理》课)四门课组成,是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课程,课程教材一直坚持与时俱进的理念,“05方案”实施后,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把思政课教材编写放在了突出位置,组织了全国各有关专家,进行了编撰并审核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教材编写组深入研究,对思政课教材相关内容进行科学修订,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很好融入了教材,给教学工作提供了很好的蓝本。同时,各教学单位和教师也应当做到与时俱进,及时研究如何把党的最近理论成果融入课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具体做法可借鉴国内高校优秀做法。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择优推广和培育计划中:武汉大学的‘立体多元教学法’、北京师范大学的‘分众教学法’、中央财经大学‘问题锁链教学法’……”[3],积极探索,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时效性。
(三)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
价值观是人们内心深处认同的信念体系,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都必须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青年大学生是由各民族组成的青年团体,能否认同主流价值观直接关系到未来社会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这种凝聚力需要有共同的价值追求和价值认同,社会历史发展的实践证明,一个国家和民族没有足够的兵源和粮食固然可怕,但如果缺乏信仰,缺乏理想,就会是一盘散沙,难以形成合力。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实现民族的团结,凝聚各民族力量,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基石。纵观我国历史,盛世王朝的出现,无不是建立在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基础之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各民族文化信仰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经过长期积淀逐步形成,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钙和兴国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需要内化为每位青年学生的意识,外化为行为规范,只有这样人们才有共同价值理念,才能使中华民族形成合力,凝聚人心,为中华民族伟大事业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