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地区的产业扶贫政策对贫困户的补助力度并不小,但在采访中却发现,很多贫困户并没有参与到这几种扶贫项目中。在“互联网+电商”扶贫模式中,贫困户大多文化知识面狭窄,一时还难以理解电子商务发展的前景,市场观念不强,敢闯敢冒的风险意识缺乏,创业能力和积极性不高。同时也因为自身知识与文化水平的欠缺,导致农民进行电子商务活动时缺乏积极性,对电子商务的接触也处于被动状态。在生产农作物上,由于生产和种植农作物所需要耗费的劳动力大,而贫困户多为劳动能力较弱的年老者,这就导致多数贫困群众无法进行农作物生产。从事旅游业与农业生产不同,贫困户参与旅游业的门槛要求较高,年龄较大的贫困民普遍受教育程度都较低,且身体健康状况较差,参与旅游扶贫模式能力有限,常常被排斥在外。
(三)单一的融资模式(政府)与资金投入不足
资金不足是制约赣南地区扶贫产业的发展壮大重要原因。“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对龙头企业资金投入要求高,在运作初期,企业承担了土地租金、生产设备等方面投入。同时,企业与农户之间签订买卖合同,如果种植成本较高,农民难以承担,也需要资金支撑[5]。传统的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导的单一扶贫融资模式阻碍了农业产业化与规模化发展。开发特色旅游扶贫也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整合各方资源,一方面体现在开发特色旅游景点项目上所耗费的资金多,另一方面体现在对旅游景点的宣传和贫困地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上。资金不足也是制约电商扶贫的重要条件之一,电商人才的培训、电商项目的扶持以及相关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目前,只有被评为“示范县”的农村电商才可以获得国家的资金扶持,其他大部分地区的电商扶贫资金还需要东挪西凑来解决[6]。
四、推进产业扶贫的政策建议
(一)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并开拓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破解赣南地区产业扶贫问题的一个关键路径就是要解决赣南地区产业扶贫的资金投入不足以及融资渠道单一的问题。单纯依靠地方自身积累或国家补贴和转移支付,都无法满足产业扶贫的庞大资金需求,这就需要创新产业扶贫的融资模式,开拓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一是要加大公共财政对扶贫产业的资金支持力度。中央政府要加大转移支付和各种专项扶贫资金的投入力度,同时,在地方财政条件允许,债务风险可控的条件下,提高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的额度,以缓解扶贫资金的“瓶颈”制约。二是通过完善商业环境,拓宽招商引资渠道,并积极发展慈善公益事业,鼓励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到赣南地区扶贫开发中来。三是赣南地区应发挥金融扶贫的作用,将金融扶贫与产业扶贫统一起来,对产业扶贫的发展予以资金上的助力,提高贫困农户自主创业的积极性。政府要通过适度的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等政策,鼓励并支持金融业的发展,要建立完善面向“三农”的金融服务体系,全面推进普惠金融,从而推动赣南地区产业发展,在金融扶贫的助力下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扶贫新格局[8]。
(二)将产业扶贫与扶智有机结合起来
贫困户参与产业扶贫的薄弱意识和诸多自身能力的缺陷严重制约其参与扶贫工作的积极性。多年的扶贫开发实践经验表明,贫困户只有意识到自己是产业扶贫的主体时,才会自觉加入扶贫工作中,才能改变被动式扶贫局面,使扶贫工作实现由“外生”向“内生”转变,由“强制性”向“需求诱致”转变。“扶贫扶志更扶智”,提高人口素质才能在未来有效减少返贫的可能性。贫困群众要正确认识贫困,坚决与贫困作斗争就必须将产业扶贫与扶智有机结合起来[7]。一是要创新农村科技培训,利用农村现实基础条件,以通俗的语言,针对性的方式,开展不同渠道、不同形式的人员培训,为产业扶贫提供更多有能力的劳动者。二是要加大对贫困户文化素质、市场经营风险意识等综合素质的培训,为提高产业化精准扶贫效用奠定良好的人文素质基础,鼓励贫困群众积极参与到扶贫工作中来[8]。三是政府要在贫困地区积极发展教育,培养人才,让贫困群众充分了解扶贫模式的实施方式与实施意义。四是贫困户要正确认识贫困,坚决与贫困作斗争,通过教育预防贫困,避免穷和“愚”之间的恶性循环,阻断贫困人口的代际传递,才能打赢脱贫攻坚的持久战。
(三)建立龙头企业与贫困户间的利益联结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