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该文介绍了九华新区新型城镇建设的基本情况和发展现状,分析了新区建设中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应对策。主要包括:科学规划、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强化管理、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以人为本,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等。以供交流和探讨。
关键词:九华新区;城镇化建设;发展对策
九华山风景区位于长江南岸池州市境内,是中国佛教4大名山之一,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规划面积120km2,保护面积174km2,辖1乡1镇,人口近2万人。按照“山上游、山下住”的定位,九华街区实施拆迁整治,努力给游客更多空间,还佛国一片净土;九华新区加快开发开放建设力度,建成一个融政务管理、旅游接待、休闲度假、游客中转和佛教文化展示为一体的旅游小镇。
1 九华新区基本概况
九华新区位于九华山风景名胜区北侧,夹于东西两侧莲花峰、狮子峰、水漫山之间,整体呈狭长的山谷地带,是风景区北部主入口,也是九华山风景区的行政管理、交通转换、旅游服务、居民安置的主体功能区,区域内包括大愿文化园、老田古村落、刘冲石刻、碧桃瀑布、舒潭映月、黑虎松等景区景点。九华新区行政体制为九华乡,含6个村(分别是代村、拥华、柯村、老田、二圣、桥庵),总面积54.5km2,建设用地约13km2,人口13 619人(其中农业人口12 538人,城镇人口1081人),主要产业为农业、旅游服务业和单位用工,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1 340元,城镇职工年均工资44 141元。
2 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发展现状 按照风景区“二次开发、二次创业”的总体要求,自2002年以来,在九华新区党工委、管委会领导下,九华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先后建成了以管委会行政大楼为中心的政务区;以九华山中心大酒店、金九华国际大酒店、雨润月松阁度假酒店、嘉润凯来大饭店等一批五星级宾馆酒店为主的接待区;以99m地藏菩萨露天铜像为标志的佛教文化园区;形成了以交通转换中心为枢纽、佛光大道、九华大道为主轴的路网格局;以供水、供电、垃圾中转和污水处理厂为主的基础设施服务网络;以学校、医院、敬老院、居民点、廉租房等为主的民生保障工程;以九华风情河为轴,道路绿化为辅的绿化系统。一个融政务管理、旅游接待、休闲度假、游客中转和佛教文化展示为一体的九华新区正在蓬勃发展。
2.2 存在问题 通过多年的努力,九华新区建设取得了一些欣喜的成果。但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景区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旅游业态培育、综合管理等方面与国际国内先进旅游区还存在差距。一是认识不足,规划滞后。按照九华乡控制性规划总体要求,九华新区功能定位为风景区的后勤保障和环境整治支撑,这与当前风景区旅游发展需求和村民幸福生活追求已不相适应,交通组织、旅游接待等方面均滞后于旅游业发展。二是基础设施覆盖面不全。近几年,通过多部门多渠道建立起了九华新区的主次干道路网、扩容自来水厂、垃圾中转站、停车场等基础设施,但雨、污管网未实现全覆盖,燃气管网未建,停车场不足、垃圾收集不全面,强弱电线路连接不规范等,这些都不利于新区长远发展和城镇化建设。三是村(居)民居住布局不合理。自2001年来,九华新区一直是按照一户一宅(宅基地)的原则进行村(居)民拆建、搬迁和安置,形成居民点和安置区土地利用率低下,村庄布局整体分散而内部集聚,其结果一方面土地利用不足,另一方面基础设施配套投入大和难以向村庄内部延伸。四是旅游业态不丰富。长久以来,风景区以烧香拜佛和旅游观光为主的旅游业态已不能满足游客多层次、多方面需求。五是景乡发展不协调,资源利用率低。2015年风景区接待游客量971.2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8.03亿元,而九华新区的农家乐、农家商店等量少且分布散点,缺乏规模效应,不能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实现收入倍增,而乡村旅游创收成分更是微乎其微。
3 形势分析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