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着眼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战略目标,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的意义重大
准确认识和把握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在推进城乡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准确理解和把握国家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的战略意图和政策走向,是当前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基础,意义重大。主要把握以下四个方面:
(一)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是着眼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战略选择。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是国家重视“三农”、支持“三农”的必然结果,也是国家长远发展的根本要求,其战略地位非常突出。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历史任务,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以农村改革发展为主题,提出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国家制定的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把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和接纳农业转移人口较多的城镇,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因此,从国家战略部署和实施推进看,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布局的重要内容,是当前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支撑,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推动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二)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是实现改革发展成果全民共享的现实要求。近年来,国家着眼民生改善, “三农”投入大幅度增加,实行了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大规模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农村电网、农村公路、农村沼气、危房改造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取得巨大成效。但长期以来,农村义务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建设等社会事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上学难、看病难、饮水难、行路难、养老难等成为影响农村生产、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仍是农村发展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尽快改变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滞后状况,既是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也是落实“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成果人民共享”要求,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本质要求。
(三)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是加速推动城镇化的重要保证。我国是人口众多、二元结构明显的发展中大国,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必须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长期形成的工农失调、城乡失衡状况,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农村不能摆脱落后面貌,就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国家。新农村建设的成功是城镇化发展的基础,没有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完善,城镇的发展将会缺乏有效的支撑。实践证明,越是城镇化程度高的地方,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越完善,新农村建设步伐越快;反之,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匮乏、不完善的地方,新农村建设不会有起色,更无法谈城镇化发展。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双轮”,要将城镇的资源和农村的资源有效地整合起来,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实现城市和农村的协调发展、和谐发展。
(四)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方向。长期以来,消费拉动不足一直是我国经济结构的重大问题,美国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占75%,日本为85%。2015年商务部公开我国消费对社会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6.4% ,中国经济主要由内需拉动增长的格局已经形成。今后,我国城市人口的需求已逐步趋于饱和,要从根本上持续地扩大内需总量,重在改善和提高约2/3小城镇和农村人口的生活水平,满足他们的物质和非物质消费需求。通过加强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可以改善小城镇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农民消费环境,大大释放消费潜力,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事业建设,农民在各方面服务有了进一步保障,消费预期就会提高。
二、稳定农业生产保障粮食安全,全面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