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概念与标准
体系与框架之下,则是相关的概念与标准,即体系的具体化。由于钢铁企业成本管理的标准概念体系十分繁杂,所以相对于其他岗位来讲,成本管理岗位的财务人员需要更长时间的适应过程。而且有些概念完全是钢铁企业独有的,例如全焦成本,而分类规则、编码规则、分摊规则等,则完全是企业内部标准,因此除了书本知识以外,更需要工作经验的累积。同时有许多概念是容易混淆的,例如往往许多刚熟悉成本工作的,难以区分标准价格+标准消耗成本、标准价格+实际消耗成本、实际价格+标准消耗成本、实际价格+实际消耗成本;同时设计成本、标准成本、市场成本、预测成本等,也难以准确区别。所以有的时候,正确的概念命名体系与标准体系,非常重要。
四、操作与经验
而在概念与标准之下,则是操作与经验层面的知识,即常说的可视化培训内容。从工作设置来讲,只要有了相应的标准体系,例如报表结构、编码规则、系统设置、绩效要求等,员工即可以自主的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操作方法,来完成相应的岗位工作。但操作本身也存在一些技巧性,有些操作经验或是更快的完成工作,例如一些高效的数据操作方法,或是可以更高质量的完成工作,例如对消耗或是价格指标的一些经验判断。因此可以把操作与经验作为一个知识层面,进行知识的共享。
五、各知识层面综述
从岗位培训来看,新人的知识积累往往是从操作开始,依葫芦画瓢完成某项工作,但缺乏变通。其后则上升到对标准的掌握,即参照标准,员工自己发展自己的操作方法来完成某项任务,达到熟练工。再后则是对整个体系的理解,即员工可以根据整个体系的逻辑框架,自行制定或修改相应的具体标准,达到综合管理的知识水平。最后则是对原则的领会,即可以根据最终原则建立或修正相关体系,属于综合主管的工作范畴,需要务虚的指导多于务实的指挥。
下层知识结构同时受制于上层知识结构。即先有清晰的目标,才可能有明确的原则。有了明确的原则,才可能构建相对健全的管理核算体系。有了整套体系,才会有可执行的标准。有了标准,最后才是供操作的流程。所以下层工作能否按质按量完成,很大程度取决于上层知识结构的完善程度。
但上层知识结构同时又来源于下层经验。即所有上层的目标原则体系等,都不可能是少数人坐在办公室凭空想象,或翻书得来,而是来自于大量基层工作经验的高度总结。由下至上的理性主义,往往比由上至下的精英主义,更具有竞争力,即有人评价丰田公司最大的竞争力实际上对一线员工现场智慧的收集。从财务的角度来讲,核算体系有什么内控缺陷、绩效指标合不合理、系统操作有什么需完善的地方,所以这些问题,往往一线操作的员工最有体会。只是需要合适的机制,使现场经验,上升到标准修改,再到体系的完善,最后到原则的调整。由下至上,再由上至下,使得财务工作的整体知识结构不断更新,工作智慧不断提升,工作效果不断提高。
(作者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