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制财政决算草案,是预算管理的一个必要环节,因而对财政决算草案审计属于财政审计大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国家审计署在财政审计一体化理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它以系统论为指导,科学规划和系统整合审计计划、审计内容、审计结果等。根据这一价值定位,开展财政决算草案审计要自觉遵循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如要从完整的财政范围出发,在同一审计机关内部以及不同层级审计机关之间,对审计目标、审计方案、现场审计组织实施等进行统筹协调。
二、财政决算草案审计的审计目标
(一)影响财政决算草案审计目标的主要因素
1、党委、政府对国家审计工作的新要求
围绕党委、政府工作中心开展审计工作,是国家审计的基本方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不仅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战略部署,而且要求加强和改进对主要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从依法治国的高度对审计监督定位、审计监督权力依法行使、审计机关独立性等提出了要求。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赋予审计机关新的任务和使命,要求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推进审计职业化等。党委、政府对国家审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使审计的宏观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又必将对包括财政决算草案审计在内的审计工作产生重大影响。它为开展财政决算草案审计提供了前进方向和根本遵循,因而也是确定审计目标的重要依据。
2、财税体制改革的新进展
推动国家治理完善,是国家审计在新形势下的价值定位,而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能够为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提供制度保障,因此,推动并服务财税体制改革是国家审计实现其新的价值定位的重要方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了新时期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蓝图,即“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2014年6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的《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明确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思路原则、主要任务和时间安排,要求改进预算管理、完善税收制度、明确事权和支出责任,建立统一完整、公开透明、可持续的现代财政制度。2014年10月18日,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就如何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提出了许多具体措施。财政决算草案不仅是年度财政预算收支执行结果的反映,也是现行财税体制弊端的综合体现。因此,开展财政决算草案审计,可以综合揭示现行财税体制的弊端并分析原因、提出建议,实现财政决算草案审计与财税体制改革的良性互动,从而推动财税体制改革的深化。
3、修改后《预算法》作出的新规定
2014年8月,有“经济宪法”之称的《预算法》完成了20年来首次大修。新《预算法》的重新颁布,不仅是国家财政领域法律制度建设的一件大事,对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也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因为它从法律上确立了财政决算草案审计制度。新《预算法》第七十七条规定,“国务院财政部门编制中央决算草案,经国务院审计部门审计后,报国务院审定,由国务院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和批准。县级以上地方各级政府财政部门编制本级决算草案,经本级政府审计部门审计后,报本级政府审定,由本级政府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定和批准。乡、民族乡、镇政府编制本级决算草案,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审定和批准。”这标志着我国决算草案审计制度从试点、探索转为法定要求,并走向法制化发展轨道。因此,开展财政决算草案审计,一个非常直接的目的就是推动新《预算法》的规定落到实处。
4、对国家审计本质的新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