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众所周知,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我国税务局系统被“一拆为二”,形成地税、国税之“双税衙”格局,一直延续至今。目前,我国现行税种共有24个,按照财政分税制的要求,将24个税种按照实际情况划分为中央税、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地方税三种。2011年,中国增值税和营业税相加占全国总税收的42.5%,而前者是国税的主要税种,后者是地方第一大税种。从全国范围内看,绝大多数省份的营业税占地方税收的比重都较高,特别是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服务业的占比更大。“营改增”后,对于营业税和增值税的征税主体、税收流向有何影响。
关键词 中央;地方;税务
“营改增”是当前形势下规范征税环节、解决重复征税、实现公平合理的税负目标的大势所趋,但是其实施过程、导致国税和地税的权力和利益的改变,权限职能需重新划分。营改增以后,征收机关由地税改为国税,使地税的征管范围缩小,国税的征管范围扩大。这对上海的国地税系统影响不大,因为上海市国地税并没有分开,属于一块牌子,两个机构,国地税实行税收统一上缴,其机构设置便于营改增政策的顺利实施,而其他省市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对于上海营改增在征管方面的经验,难免要打折扣。对于其他地区来说,营业税属于地方税务局的主要税种,占到地方财政收入的30%左右,尽管现行政策规定国税所征收营改增部分的税收仍然归地税所有,但由于试点地区税率下降,仍然使地方财政收入减少,这样不可避免的引起地方财政和中央财政的矛盾。同时,征收主体的调整,税种性质的变化,也会让地方部门有所忧虑,担心中央今后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后对地方更加不利。
一,“营改增”国内当前情况分析
由于税务机构是营改增的制定和实施者,其对营改增的认识就会深刻得多,透彻的多,会站在全局的高度把握和理解本次改革。本次税改主要目的是减轻纳税人税负,改变流转税税种,进一步促进结构性减税,因此对税务机构而言,就存在很多需要调整的地方,以适应改革的新环境。结合目前试点情况看,税务机构关注的核心问题有二: 一是如何确保营改增试点中产生的困难得到有效解决;一是妥善处理好国税和地税的职责分配分工关系。
众所周知,营业税在地方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地方财政的第一收入来源,在近十年的财政统计中始终占到地方财政收入的近30%,而营改增的层层深入将会令增值税逐步取代营业税,使营业税最终退出历史舞台,地方财政面临财政因此吃紧。如何协调分配双方的税收收入就成了当务之急。
首先,营业税改增值税产生的税收利益分配问题解决对策。现阶段在上海试点期间,国税总局和财政部临时规定试点地区原缴纳营业税的服务企业改征增值税后所上缴的税款仍归地方所有。
这种做法可以避免财政体制大动干戈,使中央地方利益都不受影响。但这种做法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改革后增值税由国税部门全部征收,但征收所得却要由地税部门享有,这样明显不利于国税系统征税的积极性。其次,增值税实行进项税额抵扣制度,使得上下游企业营业毛利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在关联方之间转让定价以及通过在不同税收辖区设置营业机构的避税手段,实施起来较为方便。再次,地方政府由于劳务的税收归属本级政府,因此在有些地区会给予企业本级财政贡献额一定比例的税收返还。从这个角度出发,企业在地方政府的政策引导之下,往往会以转让定价手段来加大劳务部分的增值税税基,从而侵蚀物耗部分的增值税税基,这是政策制定时需要考虑到并加以预防的。最后,营业税改增值税需要一个过程才能在全国铺开,在这段时间,将会有很多企业为寻求减税向试点地区迁移,如果始终按以上做法,将会加大试点地区财政收入,降低其他地方财政收入。由于试点地区多为经济发达省市,这将进一步拉大地区收入差距。因此,这种做法仅适用于短期过渡阶段。二,“营改增”方案解析
本次营改增给财税政府部门造成的又一个影响是国地税两部门的体制改革问题。随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不断进行,地税部门的征税范围将越来越狭窄,也就会渐渐的体现出地税部门人员的臃肿。解决此问题,一是将地税国税部门或地税财政部门重新合并;二是给地税部门增加新的征收税种,补充地税业务;三是继续维持地税部门的存在,只是对部分地税工作人员进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