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本文沿着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逻辑顺序,对主流贸易理论中解释贸易摩擦成因的重商主义理论、幼稚产业保护理论、特定要素与S-S定理、国际贸易扭曲理论、战略性贸易政策、GBS理论、政治经济学分析框架以及经济再平衡调整与贸易摩擦八部分进行了梳理。通过对每种理论的产生背景、形成过程、主要内容以及局限性的分析,明确了关于贸易摩擦成因理论分析的完整体系。研究目的在于通过理论分析与回顾为我国贸易摩擦应对机制的建立提供参考。
关键词:贸易理论 贸易政策 贸易摩擦
问题的提出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借助WTO的平台效应,积极融入国际分工体系,取得了辉煌的成果。但开放经济蓬勃发展的另一面却是日益严峻、复杂、频发的贸易争端。紧张的外部局势对我国贸易摩擦应对机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合理、有效的应对贸易争端的前提在于准确把握贸易摩擦的生成机制。2007年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以来,主要经济体对华贸易摩擦呈现出了由传统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金融服务及知识产权领域扩张,由产品层面到经济政策层面的渗透。不仅如此,对华贸易摩擦案件的影响程度也已经达到空前的高度,部分案例的影响程度甚至危及到了整个行业的生存和发展,并渗透到了国家经济战略制定层面。
数据显示,2003年至2012年9月间,中国共遭受国外贸易救济调查案件758起,涉案金额684亿美元。仅2013年全年就有19个国家地区对中国发起了贸易救济调查,共有92起,其中包括反倾销调查71起、反补贴调查14起、保障措施7起。同时具有排他性质的区域自由贸易协定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并正逐步成为对抗全球自由贸易的新手段。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自2008以来美国主导的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新型贸易规则正逐步形成体系。这其中主要包括了由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服务贸易协定(TISA)以及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TIP)为主要组成部分的“东、中、西”三线。以GDP占全球份额衡量,TPP、TTIP和TISA分别高达40%、50%和65%,其对于全球贸易的影响巨大,对中国乃至全球贸易格局即将产生的影响可见一斑。综上分析不难发现,如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和甚至消除贸易摩擦进而有效解决贸易争端也已成为新形势下中国在双边以及多边贸易框架内协调对外经贸关系,进而实现开放型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核心战略目标。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曲折前进的事实令各国政府痛定思痛,新理论全球治理结构改革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本文将沿着主流国际贸易发展的脉络,对有关贸易摩擦成因的理论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以期为中国积极应对贸易摩擦提供理论支持。
贸易理论与贸易摩擦
贸易摩擦现象产生于贸易活动决定了贸易摩擦理论根植于国际贸易理论的事实。贸易摩擦理论是解释一国参与国际贸易的利得与该国宏观经济发展目标发生矛盾的作用机理。贸易摩擦理论并不单独存在,其一方面依托于国际贸易理论演进过程中对贸易动因分析的不断深入,同时也取决于国际经济局势及一国宏观经济发展目标的变化。尽管经济学家们并不针对贸易摩擦问题提出直接的理论,但是国际贸易理论发展每推进一步都为贸易摩擦成因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可以说贸易摩擦理论的演进逻辑依托于国际贸易理论的演进逻辑,二者一脉相承,密不可分。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在于贸易结构、贸易动因和贸易结果三个方面,国际贸易理论推演的过程就是研究假设逐步放宽的过程。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历史趋势可以概括为在市场是否完全竞争、产品是否无差异以及企业是否同质三大假设不断放宽的前提下,讨论作为贸易活动直接动因的生产率差异从外生到内生再到企业层面内生的递进过程。贸易摩擦理论亦是如此。
主流贸易理论对贸易摩擦成因的解释
(一)重商主义与贸易摩擦理论的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