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CFO绩效评价的现状与改进
(一)传统绩效评价:财务指标主导
传统的高管绩效评价以财务指标为主导,主要包括会计利润指标(销售额、利润、收入),经济利润指标(EVA)以及市场价值指标(股价) [5]。这些财务指标可量化性强,故便于计算、获取、理解。然而以财务结果为导向的指标均存在短期性、滞后性及片面性的共性缺陷。此外,会计利润和经济利润指标容易因人为操纵而失真,市场价值指标则会受市场行情影响而异常波动,甚至存在泡沫。因此,财务指标主导的绩效评价体系不能真实、全面反映高管努力情况,用它来衡量其绩效有失偏颇。
从管理技术层级来看,CFO位列财务专业的最高层,能直接影响企业所有相关高级经理所进行的会计决策,如会计方法的选择和会计调整[6],最终影响财务报告,并且CFO的财务直接影响力非常强大,甚至连CEO都不能匹敌。如John Jiang et al.[7]的研究发现,相比CEO股权激励,CFO的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的敏感性更强,即面对利益机会,CFO比CEO更有能力来操纵财务指标,进行盈余管理。同时,社会公众也认为CFO拥有财务优势。CFO进行股票交易的信息含量(未来股票回报)要高于CEO的股票交易,CFO购买公司股票后会获取具有统计、经济意义上更高的异常回报 [8]。因此,鉴于财务指标受CFO重大直接影响,采用财务指标主导的绩效评价模式不能公允评价其职责履行情况和效果,特别是延伸的战略支持职责。一方面,战略支持是事前活动,财务指标衡量的是事后结果,职责履行和绩效评价在时间上不一致;另一方面,战略支持效应体现在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财务指标则片面地侧重企业财务表现,职责履行和绩效评价在结果范围上不匹配。
(二)综合绩效评价:引入非财务指标
Eduardo Schiehll and Francois Bellavance[9]在研究高管个体CEO时提出,传统财务指标如会计回报提供了一种合理的方式来衡量CEO当前管理(当期收益)的工作状态,但不能很好地反映CEO对战略计划、可辨识的增长机会、经营主导或新产品投资等方面(延迟收益)的工作状态,即财务指标不能全面地衡量CEO管理行为。经济理论表明非财务指标能反映不同维度的管理行为,高管绩效评价应该涵盖该指标。同时,“信息量原则”指出任何绩效计量方式只要易于获取,且评价管理层绩效具有增量信息,都应该被运用到薪酬契约中。因此,非财务指标是高管绩效评价的有效指标,更适于衡量CFO在战略支持(延迟收益)方面职责履行的工作状况。除此之外,非财务指标来源较宽泛(内部及外部),CFO对该指标控制权削弱,指标被操纵的风险降低。
任何绩效评价指标都非全能。相比财务指标,非财务指标可量化性低,运用该指标评价绩效薪酬时易受评价者个人情绪影响。Shujun Ding and Phlip Beaulieu[10]采用实验法探索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价中财务指标的作用,结果发现财务指标的运用可以修正情绪一致性偏差,即减少判断和决策时的情绪影响。综合采用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评价绩效会使得会计资产回报和市场回报更高[11]。这一方面是因为综合指标体系将企业战略与管理层绩效挂钩,促进管理层职责履行,企业经营更有效;另一方面是因为综合指标体系更全面、真实地反映了绩效水平,利益相关者更认可,产生了正面积极的反馈。因此,CFO绩效评价体系需要综合采用财务与非财务指标,形成优势互补,完整评价CFO职责履行效果。
三、战略视角下的CFO绩效评价模式
(一)基于平衡计分卡的CFO绩效评价指标
目前,将财务与非财务指标结合得最完善的绩效评价模式应属平衡计分卡(BSC)。该绩效评价模式充分考虑了企业的短期与长期目标,综合运用财务和非财务指标、滞后与领先指标,避免了传统财务指标主导下那种以牺牲长期价值创造过程为代价而追求短期利益的战略实施和绩效评价模式。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价体系的优势除了非财务指标较为健全,弱化了CFO对财务指标操控之外,还将管理层的行为与战略目标联系起来,因此该模式在某种程度上更好地评价了CFO延伸的战略性职责。平衡计分卡评价指标包括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各个维度自上而下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下层维度(学习与成长、内部流程)的持续完善是实现上层维度(客户满意和财务目标)的手段。立足于CFO职责特征,从平衡计分卡四个方面构建其绩效评价体系(如表1)。其中,这四个维度在绩效评价中各自发挥作用,又互相影响。首先,客户维度主要体现了CFO的战略支持职责,既服务外部客户,促进业务顺畅交易,又协助内部客户,提供重大决策支持;其次,CFO的财务监督职责主要体现在内部流程方面,即通过会计流程、财务流程、税务系统进行基本监督,辅以内部控制进行全局监督;再次,CFO的不断学习与成长是其履行财务监督和战略支持职责的必备条件;最后,以上这三个维度的执行效果均会反映在财务维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