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大数据降低信息不对称发生的损害
独立审计实务中,审计主体(CPA事务所)、审计客体(被审计单位)和审计委托人(诸多利益相关者)共同构成了审计业务的三方关系。信息不对称理论是指在正常的市场交易中,产品的买方和卖方因为掌握信息量的不对称性从而导致一方明显处于有利地位,而另一方处于不利地位的情形。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存在使得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有可能失灵,从而造成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与低质量的产品和服务相比处于劣势,甚至被低质量的产品排挤出市场的异常现象被经济学家称为“柠檬原理”。在审计的三方业务关系中同样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从利益相关者和被审计单位之间的信息角度而言,利益相关者需要利用被审计单位的信息资料据以作出有利于自身的经济决策。然而现代企业制度的两权分离使得被审计单位的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并未集中在业主手里,由此产生的受托责任观造成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鉴于此,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管理者在掌握更多信息的情况下,基于盈余管理的动机会发布一些并不真实的财务信息,从而损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实质上,它构成了审计风险中固有风险的一部分;利益相关者和CPA事务所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主要缘于审计人员在具体的审计工作行动和披露被审计单位信息的道德风险,以及两者在信息传递的方式和甄别已披露信息的能力方面,审计主体一方相比利益相关者属于信息占优,利益相关者有可能受到利益侵害。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主要受困于独立审计的收费模式及生存压力,使得在博弈过程中审计客体往往处于信息占优的一方,审计主体处于信息劣势,两者之间存在隐藏信息的道德风险,这种风险在“安然事件”中得到了印证。
在大数据时代,审计业务三方关系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发生的损害有望降低。以制造业的产业链为例,从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和终端零售,相应的数据产生并被搜集,数据的可视化、数据挖掘和分析为CPA事务所和利益相关者提供了弥补信息不对称的途径,大数据时代对经营管理者的激励机制同样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虽然从短期来看,处理海量数据的能力偏弱会提高事务所的人力成本,但是从长期来看,对数据分析人才投入的成本呈现边际递减特征,多种因素综合最终使得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发生的概率极大降低。
(三)大数据缩小被审计单位舞弊的空间安然(Enron)财务造假案曝光后,股票价格大幅下挫,投资者损失高达900亿美元,紧随其后,世界通信爆发的会计丑闻重创美国资本市场投资者的信心,以此为契机,美国政府加速通过《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旨在“遵守证券法律以提高公司披露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从而保护投资者及其他目的。”被审计单位舞弊对包括中小投资者在内的利益相关者损害巨大,被审计单位常见舞弊是与财务报表审计相关的故意错报,包括侵占企业资产、编制虚假的财务报告。大数据时代的财务管理工作并不局限于单纯的财务领域,而是随着数据的产生与累积,灵活地围绕着企业的计划、供产销供应链、研发、人力资源管理等连续性工作而展开。通过此种流程形成的数据,并不是单纯的数字,而是具有特定经济内涵并有具体的凭证信息支撑其真实性的结构性和非结构性的数据。数据是相互之间具有勾稽关系的信息资料,只要获取数据接触的权限,接入数据库端口,通过“云计算”技术,审计人员就能够获取审计业务顺利开展必要的信息。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向数据时代审计转变,数据时代改变了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有关控制风险的内涵,企业内部控制环节产生的风险与数据生成、传递过程的风险融合后成为数据时代下的控制风险,内部控制的焦点也不再单纯是财务管理过程的合规性和具体环节上的设计,而是基于数据信息之间相关性相互印证的流程。试图通过修改会计记录和支持性文件、漏记交易事项以及错误地使用会计原则、利用内控环节漏洞进行舞弊的行为很容易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和技术之下证伪。被审计单位试图舞弊的个人及团体的行为过程同样可以很容易地通过大数据平台提供的数据分析资料予以分析,静态的经济事实和动态的业务流程趋于透明化,被审计单位舞弊的动机弱化,空间缩小,审计风险得以降低。
二、大数据时代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审计工作及结果的质量依赖于审计质量的高水平管理,实务中需要做到全面管理、及时管理和连续管理。大数据时代下,可以对审计工作进行全要素管理、全方位管理和全过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