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预算制度缺失、资金管理不善
我国煤炭企业的预算管理制度较为单一,并未实现“收支”同时管理,虽有规定做指导,但都属于形式化管理[5]。部分煤炭企业已实现预算管理,但却未实施资金预算管理所必须的事中控制与事后分析。多数企业具有资金管理意识,但鉴于先进管理模式、信息技术的缺乏,最后同样不了了之。由于缺少对资金的有效管理,成员企业的资金闲置和沉淀不能从根本性解决,进而造成资金投放不合理,无法开拓优势领域等现象。
(四)财务制度与监督形同虚设
煤炭企业实施的财务管理方式多为行政管理,且财务部门的相关负责人均由上级单位直接委派。然而,财务负责人的业绩考核、薪酬发放却是由所在单位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财务管理机制的独立性,更无法发挥财务监督效果。个别企业甚至存在单位领导直接管辖财务负责人的情况,使财务监督制度形同虚设、这种不合理的管理形式,滋生出财务舞弊现象,增加了财务风险。
三、解决风险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资金把控,优化资金链
1.实施稳健的预算制度
煤炭企业为了摆脱现有的发展困境,需立足于现有资源,并树立科学的发展战略。资金链断裂不仅仅是因为现金流紧张,也可能与融资渠道单一、投资规模较大有关。而上述问题的产生正是由于财务预算的过度乐观。所以,煤炭企业应在自身环境前提下,解决环境变化和现金流之间的矛盾,实施相对稳健的预算制度[6]。
2.加强融资渠道管理
现阶段,煤炭企业的融资渠道多为银行,具有明显的短期行为,且在发展进程中产生债务资金过重现象。所以,在优化资金链时,煤炭企业应实行自我积累、自我约束制度,协调债务资金和资本金间的比例,注重外部环境的发挥,实现多元化融资,开辟多种融资渠道,力求科学融资。
3.强化资金链检修
面对产能过剩的发展状况,煤炭企业会面临产品囤积问题,若市场发生波动,企业便会亏损。所以,煤炭企业必须不定期的检修资金链,确保资金链运行正常,进而保证资金链的稳定性。
(二)加强风险意识
首先,应确定财务风险预警制度的具体时效性,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应采用不同的预警方案。实现风险评估的全面性,并将销售、研发或资金管理等内容纳入风险预警方案中。其次,应建立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其主要作用是指导企业的长期预警。该体系应重点强调资产流动率、负债率,短期负债率等问题。此外,还应实施动态管理机制,提高企业的抗风险性。最后,应重视财务制约和控制。加强企业内部的监管力度,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实现财务控制的平衡性,保证所有财务工作具有透明化、公开性和公平性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