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对政策的预期与实际感受对比可以看出,25% 的中小企业预期税负会下降,56% 的中小企业确实税负下降。这说明政策减税的效果高于中小企业预期,大部分中小企业正在分享减税带来的政策优惠。由此中小企业就可通过减税进一步推动结构化改革和内部管理完善。虽然也有部分企业的税负没有太大变化,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参与调查的人员,对实际的税务政策理解不够,或对企业的实际经营了解不全面等多方面原因。总体上看,中小企业的减税效果没有大企业明显,中小企业价值链优化和内部管理改革的步伐要比大企业慢。但政策实施后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有明显改进。
(二)中小企业产业链得到优化
营改增使一部分企业因供应商无法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而重新选择新的供应商,中小企业内部也会因为税收政策的变化重新调整自身的结构,使中小企业的产业链得到优化,重塑了抵扣链。
1. 营改增政策优化了中小企业产业链
调查表明,50% 的企业在试图转向一些容易取得抵扣凭证的行业。44% 的企业已经觉得需要重整上下游企业了,见图(3)。
这其实是符合本次营改增政策的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讲,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取得过程,可以看作中小企业重新评价上下游企业资质的过程,重新选择上下游企业促进了企业优化产业链。当然,仍然有6% 的企业从未考虑过此事,有可能这些企业的行业并不需要改变,也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企业会适时调整经营方向。
营改增中重要的方面是重新选择供应商。调查询问了供应商选择问题。调查发现,22% 的企业依据是否能开具增值税发票重新选择了供应商;34%的企业重新选择后,使得大部分供应商可以提供专用发票。31% 的企业没有重新选择,只是要求供应商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见图(4)。
调查显示,56% 的企业因为发票的原因重新选择了供应商。其实,能开具增值税发票是企业资质的一种体现。这说明营改增确实推动一些中小企业,选择了资质更好的企业作为供应商,或者说产业链的优化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增值税的推行。当然还有一些企业并没有对供应商提出强制开具专用发票的要求。这些企业在管理上应该是不完善的,需要改进的空间很大。
2. 营改增扩展了中小企业产业链
营改增打通了二、三产业的抵扣链条,使大量不能抵扣增值税的交易,变为可以抵扣增值税的交易。原来征收营业税时,企业内部的服务性部门一旦分拆独立出去,企业如果再向这些服务部门购买服务的话,发票不能用于抵扣,导致整个企业的总体税负上升。因此,在在实行营改增前,这些服务部门只能留在企业内部,但留在企业内部不能大量接纳外部的新业务,限制了这些服务部门的发展。营改增后这些服务性部门可以分拆出去,成为独立企业,既可以加速自身发展,也可以为集团的其他企业服务,促进了集团内部业务的合理分工。尤其是那些既有制造业又有从事相关服务业的企业,可以进行主、辅业务分离。因此,营改增积极引导了企业的结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