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自主创新意识不强
只有不断增加科研投入、依靠技术进步,才能推进产品更新换代与工艺改进,提高企业效益,增强产品竞争力,促进整体经济不断发展。但海阳市科研经费投入明显不足,科研项目开展贫乏、技术提升缓慢。2012年,研究与实验发展投入占GDP的比重仅为1.26%。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科技活动或开展研究项目的企业较少。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拥有专业技术人员及高技能人员比例较低
四、加快县域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的措施与建议
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表明,产业结构演进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经济发展是沿着产业结构的有序演进展开的,即由第一产业为主的农业社会转向以第二产业为主的工业社会,再转向以第三产业为主的后工业社会。经济结构调整,能够促进经济发展;要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从海阳市实际情况来看,应在稳定升级原有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围绕实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两大战略,着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倾力推进高端服务业发展。
(一)优化结构提升层次
在稳定一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一是稳定发展第一产业并提升层次。由于海阳市海岸线漫长,海参、对虾等高端海产品养殖业发达,这也导致了第一产业比重较高,要充分利用这种优势转化调整。从内部结构看,种植业要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增加果品、蔬菜、茶叶等经济作物种植;渔业发展要抢抓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建设,做大做强海洋经济。从渔业养殖、捕捞,到对水产品加工和利用沿海优势大力发展海洋工业,充分挖掘利用农业发展工业的潜力,发现高端现代农业。二是积极发展第二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行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努力推进制造业特别是现代制造业、电子设备制造业、核电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大力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培育以新能源为代表的支撑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群,并为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三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推进生产性服务业水平和能力的提升,整合交通运输能力,发展壮大现代物流业;促进信息、科研技术及商务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为经济发展构建支持平台;围绕旅游业发展,打造地方特色食品、饮食、手工艺品等的生产和销售,以及传统文化活动的开发;长远规划和引导,保持房地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二)不断改善需求结构
近年来,海阳市注重投资总量、保持投资较快增长,积极扩大出口,努力增加消费需求,但是需求结构仍需调整和优化。在消费、投资和出口这三大需求中,一是要努力扩大消费需求。通过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者收入,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在新农村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农民的消费预期;千方百计做好社会就业与再就业工作,建立工资增长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为消费的快速增长提供保障。二是要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把以政府投资为主转变为政府和社会共同投资,把以城镇投资为主转变为城乡共同投资,要更多投向农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更多转向民生领域。三是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努力打造出口产品品牌,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
(三)积极推进城镇化与区域协调发展
城镇化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是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途径和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坚持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协调推进,促进城镇化建设;充分发挥各地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一是整体规划、高点定位。以老城区为基础、以新城区为重点,争取两向扩展、连片规划,不断拓展县城区域范围,努力打造城市经济主体;以南部亚沙新城为依托,大力发展蓝色经济,努力打造经济腾飞载体;以北部山区为重点,大力发展果品、茶叶等经济作物种植以及畜牧业,利用农业优势积极发展工业。二是因地制宜、重点发展。以核电装备制造工业园区、丁字湾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建设为重点,不断提升项目承载能力,大力发展新兴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突破发展现代服务业,并以此吸引和聚集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三是加快建设、统筹发展。关注劳动力转移以及转移人口的养老、就业、医疗、教育等实际问题,有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层次的提升,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拓展广阔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