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外审人员不能全面了解企业的情况
虽然外部审计人员熟悉各行各业的经营管理模式,但每个企业都有其独特的、不易被外界获取的信息,特别是涉及到商业机密和关键领域方面,因此外审人员无法获取完整的与审计有关的信息[1]。相对而言,内部审计人员长期在企业工作,能够充分了解企业内部的各种信息。因此外部审计人员对信息获取的不充分性会影响其审计效果。
3.丧失了培养人才的平台
内部审计人员熟悉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最有可能成为企业未来的管理者,一些大公司也通常把内部审计部门作为管理人才的培养平台。将内审外包就丧失这个培养人才的平台,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7]。
4.对提供内审服务的外部审计机构依赖性过大
企业对提供内部审计的外部机构会有依赖性,通常会选择同一机构来进行内审。相对其他机构而言,为企业提供过内审服务的外部机构更了解企业的各种经营情况,有利于降低成本,审计的效果也会更好,这就导致了企业对提供内审的外部机构的依赖性越来越大[7]。当这种依赖性过大时,企业就处于被动地位,外部机构就会提高服务价格,导致企业内部审计成本增加。
(三)基于价值增值视角的内部审计外包决策需考虑的影响因素
如上分析,结合成本—效益原则,企业在进行内部审计外包决策时需考虑如表1所示的影响因素[1] [8]。
四、基于价值增值视角的内部审计外包决策
(一)内部审计外包模式的决策[3] [9-10]
对于大型企业来说,内部审计部门比较完善,内审人员的专业素质也相对较高,在充分考虑成本—效益原则的情况下,可将部分内部审计职能外包,以此来获得价值增值。可选择的内部审计外包模式是补充式外包、审计管理咨询和合作内审。
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由于内部审计部门的设置不够完善,特别是对于一些小企业而言,设置内审部门的负担较重,这时就可以选择将内部审计职能全部外包给第三方,以此来保证企业经营管理所必需的审计监督工作。当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内审部门不断完善,就可选择部分外包的审计外包模式。
(二)内部审计外包内容的决策
企业在进行内部审计外包内容的决策时,首先要明确企业的优势所在,区分企业现有业务中的核心业务和非核心业务。由于企业的资源有限,要想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就必须将有限资源投入到企业的核心业务和关键领域中,专注于核心竞争力的发展,而对于非核心业务可进行外包,从而实现价值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