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国际投资、融资的迅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日益增强,会计信息已成为全球各资本市场的重要媒介,其质量高低也直接影响着全球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信息技术革命和网络化的发展也为会计走向国际化提供了技术条件。会计的国际化问题也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当今社会,会计的国家化与会计国际化是会计发展的重要特征,也是会计科学化的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因此,正确地认识会计国际化与会计的国家化并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对于会计的发展和进步有着重大的意义和作用。本文通过阐述会计的国家化与会计国际化的定义,并分析我国会计的国家化现状及国际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会计的国家化;会计国际化;会计协调
一、会计国际化与国家化的含义及关系
(一)会计的国家化
会计的国家化是指会计作为一种经营管理活动,是与特定环境下的社会制度、经济体制、文化素养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紧密相联系的会计的理论与方法明显体现着各国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国家的会计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差异,这是因为会计作为一种管理活动,深深地扎根于各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诸社会因素之中。因而会计会计的理论和方法表现出一定的、明显的国家特色,具有国家性的一面。简而言之就是会计的“中国特色”。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观念等环境,因而各国的会计实务及其对会计信息的要求也就不可避免的存在各种程度的差异。
我国会计的国家化具体表现的差异包括:(1)法律制度差异。一国的法律结构,划定了企业经营活动的空间和行为规则。有什么样的法律规范,就会有什么样的企业经营行为,会计准则作为规范企业信息,反映方式的重要手段,不能不受到法律的限制。(2)产权结构的差异。产权结构通常是指企业投入与长期负债的结构以及这两类资本内部的结构,不同的产权结构决定了不同的企业治理结构。比如,在企业资本主要来源于所有者的投入资本的情况下,企业的决策权主要掌握在所有者手中,而在企业的长期负债占较大比重时,则企业的决策权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债权人的控制,决策权的归属不同,对企业信息的需求就会不同,因而会计准则不能不考虑特定决策者的需要,所以国际比较会计学中就有了“所有者导向的会计”和“债权人导向的会计”这类提法。(3)市场化程度的差异。会计准则说到底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既产生于市场经济,又为市场经济服务,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市场,就有什么样的会计准则。市场化的程度对会计准则有着十分明显的决定作用。(4)宏观经济政策的差异。宏观经济政策是政府为了调节经济生活而采取的一些政策性措施,以达到引导企业经营行为,实现宏观经济、社会、政治目的特定的宏观经济政策,必然影响企业的经营。为此,特别是在我国国有企业占主体地位情况下,宏观经济政策对会计准则的影响更加明显了。(5)经济管理水平的差异。会计信息是为了满足特定的管理需要,因此,会计信息的质量、形式、内容等都要考虑管理水平,在我国的经济管理和决策中,一般以单利作为信贷和投资的计算标准,并且不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
(二)会计的国际化
关于会计的国际化,学术界尚未达成统一的认识。关于会计国际化的本质认识有三种观点,它们分别是“沟通观”、“协调观”和“统一观”。“沟通观”认为会计的国际化就是通过对各国会计方法、程序等的比较,以明白差异,达到相互了解的过程;“协调观”认为会计的国际化就是通过有关国际组织的国际协调,达到尽量缩小差异、增强财务会计信息的可比性的过程与结果;“统一观”认为,会计的国际化就是实现各国会计的统一化和标准化。简而言之就是会计的发展遵循“国际惯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