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9年12月28日,国资委发布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引入了经济增加值指标对中央企业进行业绩考核。本文阐述了经济增加值在我国的发展过程,对EVA管理体系进行了概述,并在对其应用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EVA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建议。
关键词:EVA 业绩评价 应用
一、经济增加值的发展状况
(一)国外发展状况
经济增加值,是美国思腾思特管理咨询公司开发并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推广的一种价值评价指标。迄今为止,国外对EVA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提出EVA与企业价值之间存在一定的可计量的函数关系,并通过一系列的实证研究,用演绎的方法证明了两者之间存在的联系。第二阶段,经济学家证明EVA应用于企业业绩评价可行性。第三阶段,对于EVA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如何应用的更好”的阶段,与代理成本、股东经理人产生了博弈关系。并进一步用大企业、知名企业的经营业绩来证明了EVA管理体系对整个企业发展的重要影响,确立了EVA管理体系在美国的影响。
(二)国内发展情况
EVA管理体系,由于一些客观经济条件的影响,虽然在我国的发展起步较晚,发展速度较慢,但自从国资委于2010年开始对中央企业负责人实行经济增加值考核,并于2013年正式实行《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以来,我国企业也更加关注经济增加值理论在企业业绩评价中的重要作用。2015年6月,根据《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2014年度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结果经国资委审议通过,共有41家中央企业跻身A级企业名单。在41家A级企业中,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再次名列榜首;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由上年的第十一名升至第二名;国家电网公司、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等中央企业也名列其中。这再一次表明,经济增加值在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中日益受到重视。
二、EVA管理体系的概述
经济增加值=调整后税后经营利润-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调整后的投资成本。EVA的计算方法看似简单,但是根据对相关会计数据的处理和调整不同,也有很多不同的含义。本文着重讨论其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因此从计算的角度和内容的差异,来分别介绍EVA与剩余经营收益的区别,以及EVA与传统财务评价指标的区别。
(一)EVA≠剩余经营收益(从计算的角度分析)
EVA的概念与剩余经营收益相同,是剩余经营收益的计算方法之一,可以算作剩余经营收益的一种“版本”。但是二者仍然存在几点不同:第一,EVA的计算需要对数据进行调整。在计算经济增加值时,需要对会计数据进行一系列的调整,包括税后经营利润和投资资本。可以说,EVA的计算需要对初始数据进行“二次加工”,过程更加复杂。第二,二者均存在主观性,但差异仍存在。EVA的计算需要根据资本市场的机会成本来计算资本成本,以实现经济增加值与资本市场的衔接。而剩余收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层所要求的投资报酬率,带有很强的主观性。第三,在考虑税金的存在时,经济增加值比剩余收益能够更好地反映部门的盈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