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2006年新《企业会计准则》颁布、2008年在上市公司正式实施以来,我国到目前已逐步形成了由1项基本准则、38项具体准则、应用指南和一系列解释公告构成的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标志着我国的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趋同。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无论是会计环境还是会计服务对象的生存环境等方面与改革之初相比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需要我们持续不断的进行会计改革,在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会计理论与会计服务市场、财经法规建设和会计人员专业素质的培养等方面进一步与国际接轨,以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本文从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和国际化趋势,分析我国会计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中找出解决措施,促进会计改革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会计国际化 内部控制 服务质量 理论研究
一、我国会计的国际化趋势
会计国际化是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国际经济、资本市场运行的需要,各国在会计准则与会计实务上逐步与国际通行的会计准则与实务相一致,采用国际公认的会计原则和会计计量方法。在我国,会计国际化有两方面的内容,一个是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另一个则是会计实务上的国际化。其中,会计准则国际化在我国会计国际化的进程上起到核心作用,同时也体现着我国会计国际化的质量和进程。会计实务上的国际化是在细节和具体操作上与国际会计实务相趋同。总之,会计国际化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会计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必然趋势。
二、我国会计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准则市场化程度不高
会计准则市场化程度主要体现在其市场独立性和公开化,准则对实务的指导上的即时性。当前我国的会计改革中,会计准则方面依旧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表现在会计准则市场化程度不高。其表现之一就是,会计准则制定行政干预过度,缺乏必要的独立性。其二是会计准则在执行过程中,缺乏公开化和法制化。此外,在会计准则制定方面,缺乏一个整体一贯、层次分明的逻辑框架性的体系,缺乏统一的理论指导,很难形成一个合理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其次,在会计准则制定方面,很多准则性的制度不能满足当今经济发展的需求,在准则规定方面欠缺综合考虑。比如,我国会计基础假设分为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四个方面,所谓货币计量指的是会计主体在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货币计量,反映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但是,在某些情况下,统一的货币计量也存在缺陷,某些影响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因素,如公司经营战略,研发能力,市场竞争力等往往难以用货币进行计量,但这些信息对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决策来讲是十分重要的,所以,企业只能在财务报告上补充披露。
(二)会计实务操作方法不统一
首先,在对会计实务的改革中,我国的经济交易事项与国际交易事项相似性越来越大,两者交易环境也越来越趋同,但是对于这类交易事项的会计处理上,我国在具体会计处理上没有形成与国际会计实务相同的会计处理方法。由于同一业务账务处理不一致,导致国内企业赴海外上市或境内居民企业合并境外子公司财务报表时必须重新调整账目或进行重分类调整,一方面耗费了大量的资源与人力,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同一会计主体境内外会计信息的可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