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背景
恩格斯对于“历史唯物主义”这一概念的创立并非想要为唯物史观找一个理论备胎,并且这一概念的确立有一定的偶然性。恩格斯第一次提出“历史唯物主义”这一概念是在1890年8月5日《恩格斯致拉德·施米特》的信中:“但是,许许多多年轻的德国人却不是这样,他们只是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套语(一切都可能被变成套语)来把自己的相当贫乏的历史知识(经济史还处于襁褓之中呢!)尽速构成体系,于是就自以为非常了不起了。”通过这段话以及这一时期恩格斯的书信来往可以发现,在19世纪末,随着工人运动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德国思想理论界对于唯物主义有着与众不同的偏爱,特别受到青年学者的青睐,但是与此同时对于唯物主义的曲解也不断加深,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德国的哲学和社会学家,莱比锡大学教授保·巴尔特。他对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进行了批驳,并认为马克思所说的唯物史观是经济唯物主义,以经济为中心提出的。可见巴尔特对唯物史观的曲解,针对于当时社会上青年学者这种对于学问浮夸敷衍之势,恩格斯回应道:对德国的许多青年著作家来说,“唯物主义”这个词大体上只是一个套语,他们把这个套语当做标签贴到各种事物上去,再不作进一步的研究,就是说,他们一把这个标签贴上去,就以为问题已经解决了。从这一回应可以看出,恩格斯之所以提出“历史唯物主义”,意在批判与之相对应的贴上各类标签的“唯物主义”,并没有对“历史唯物主义”本身做过多的解释。针对于这种浮夸的学术氛围,恩格斯还提醒到:“但是我们的历史观首先是进行研究工作的指南,并不是按照黑格尔学派的方式构造体系的杠杆。必须重新研究全部历史,必须详细研究各种社会形态的存在条件,然后设法从这些条件中找出相应的政治、私法、美学、哲学、宗教等等的观点。在这方面,到现在为止只做了很少的一点工作,因为只有很少的人认真地这样做过。在这方面,我们需要人们出大力,这个领域无限广阔,谁肯认真地工作,谁就能做出许多成绩,就能超群出众。”通过这段话不难看出恩格斯在奉劝当时的青年学者要立足于历史、立足于现实去做学问,而不是简单地挪用别人的话语体系。同样这段话也表明在恩格斯看来他所谓的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史观是一个意思,他所批评的那些把唯物史观当做不研究历史的借口的朋友。
二、实质内核与性质
(一)唯物史观的实质内核与性质
在第一部分我们谈到唯物史观的创立为今后理论的阐释提供了一个客观的框架,而这框架的大致结构又由什么组成,其本身又具有怎样的性质呢?
如果说“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三驾马车的话,在唯物史观中也有三驾马车即现实的个人、物质生产活动以及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这段话说明在马克思看来唯物史观的核心内核关注的是现实中的人,是有意识的人从事实践生产活动的进程。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文章中,马克思甚至还提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触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可见在唯物史观中,人民既是剧作者也是剧中人,人民是剧作者说明人民在历史的进程中具有一定的主动性,但历史并不是人们随心所欲的舞台。人民是剧中人是因为历史的发展和进步还要依靠现实的物质条件和与之相适应的物质生产及再生产的实践,在这之后才会有政治、法律这类的产物出现。因此,对于唯物史观的了解和探析主要基于对于历史、考古、文献的挖掘而获得。 就唯物史观的性质而言,唯物史观更是一种相对宽泛的客观对历史进程进行阐述和分析的科学。在所有的历史观中,唯物史观是唯一客观正确的历史观,在同过去各种有偏颇的历史观决裂后用人及其生存的实践基础来解释历史。马克思对于唯物史观的发现可以说是全人类的财富,可以让我们用科学的方法研读历史。而历史唯物主义则不能这样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