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探索生猪目标价格机制,烫平、减缓“猪周期”
目标价格政策,一般是指在市场形成农产品价格的基础上,通过差价补贴保护生产者利益的一项农业支持政策。我国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试点已开始,新疆棉花、东北及内蒙古大豆被纳入首批试点范围。如果试点成熟的话,进一步加以总结推广,生猪(猪肉)也适合这样的目标价格机制,即设定目标价格、进行差价补贴,既稳定了生猪生产,降低了生猪养殖户的生产风险,同时又保障消费者需求,稳定了终端消费价格。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指出,要探索建立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市场价格过低时对生产者进行补贴,过高时对低收入消费者进行补贴。国家应在生猪目标价格方面探索政策框架,进行顶层设计,为生猪生产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政策指导与路径设计,烫平、减缓“猪周期”给我国生猪产业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
(三)试点推广生猪价格指数保险,引导生产者规避市场风险
近年来我国“猪周期”频繁发生,仅靠政府还不够,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金融保险作用。创建生猪价格指数等,现货交易可直接以价格指数为基准,引导生产者规避市场风险。生猪价格指数保险,就是以生猪为保险标的、以生猪价格指数为保险责任的一种保险。北京市正式启动了生猪价格指数保险,平均“猪粮比”低于6:1,视为保险事故发生,保险公司按保险合同给予生猪养殖户赔偿,避免了生猪生产的大幅波动。目前,有的地方通过保险提供补偿保障,已成为现代农业规避风险的主要手段。我国不少市县已经试点政策性农业保险,农民可为生猪、奶牛、肉鸡等投保,保费享受70cYo的财政补贴。面对深度涨落的生猪价格,我国应积极引导生猪养殖主体在积极调整生产结构的同时,开发商品猪保险产品等措施,为稳定发展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奠定坚实基础。
(四)推广“温氏养猪模式”,发展生猪订单生产
目前,我国生猪养殖模式仍以家庭养殖为主,既分散、规模又偏小,从业人员素质不是很高,即使推出生猪期货,操作也面临困难。在美国,由于产业成熟、个体规模大、从业人员素质高,几万个人就可以养殖l亿头猪。但我国将近6000万的养猪人才养7亿头猪。在生猪产业链中,养殖环节最难,投入成本最多,面临风险最大。目前,有的企业尝试用全产业链成本控制体系来平滑行业波动。首先是饲料环节,企业建仓库储备粮食,减少饲料价格波动带来的不利影响,开展冷链冷冻业务,进一步向下游延伸加工熟食。由于熟食的毛利高于养殖环节,有利于提高企业毛利率。推广“温氏养猪模式”,由公司向合作养殖户统一供应苗猪、饲料、兽药、技术服务、实行保护价收购,养殖户只管养好猪。应大力鼓励像“雨润”“中粮”等屠宰加工企业与养殖场(户)合作,提升行业抗风险能力。
(五)推出生猪期货贸易,引导现货市场运行发展
期货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套期保值和价格发现机制能动地调节和引导现货市场的运行和发展。我国是全球猪肉第一生产大国,国内需求巨大。但国内养殖户多为中小散户,资本实力弱、抵御风险能力相对较差。鼓励屠宰、养殖大型企业参与大宗饲料原料期货市场和生猪电子交易,积极培育和发展生猪期货的机构投资者,为推出中国生猪期货和持续稳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美国中美洲商品交易所、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荷兰阿姆斯特丹农业期货交易所、德国汉诺威商品交易所等都开展猪类期货交易。我国可在借鉴国际上开展生猪期货的成功经验,在继续推进生猪产业一体化经营的基础上,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生猪期货合约标准。
(六)培养比较完整的生猪产业链,注重提升生猪产业化水平
我国目前生猪产业集中度还不够高。美国的四大公司控制了全国60%以上的猪肉供应:欧盟的中小型猪场联合起来成立合作社进行产业链整合。我国应在大力发展生猪产业链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整合繁育、饲养、运销、加工、屠宰等环节,培养比较完整的生猪产业链,建立现代化的生猪产业生产经营体系。国际上为我国提供了两种生猪产业化经营模式,美国模式、欧洲模式。以美国为例,有规模非常大的生猪饲养场,生猪生产者完全可以根据价格信号来有序妥善安排生猪生产,及时进行价格指导,在完全竞争的市场可以很好的起到作用。至于德国,也是家庭农场养猪,单个猪场就是几百头母猪,规模没办法跟美国比。没有推出生猪期货,价格也非常平稳。原因在于从业人员的素质高、组织性强,农业协会在其中起到很大的作用,有效实现了产销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