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代的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呈现出了一个逐步完善、逐步推进的演进过程,特别是在十七大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这个要求是党中央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进行创新性的具有极其重要意义的方面。经济的发展方式具有全局性与根本性意义的问题,它是国家战略目标的产物,它为国家的长远规划以及整体需要而服务。对其转变动力及作用途径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对于我国彻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新型社会、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经济发展;转变;动力;作用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的同时,也陷入了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产出质量相对比较低的困境,并且处于无力摆脱的局面,这都导致了我国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之中,不断地涌现出来许多的新问题,例如环境遭到破坏、资源遭到污染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最终都会制约着经济的发展,使得经济增长的速度受到限制。在十四届五中全会中首次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概念,2007年十七大报告又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十八大进一步提出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从“增长”到“发展”的变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课题,是实现我国经济良好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同时也是顺应科学发展观理念的重要理论实践,这标志着我国的经济发展会进入一个重要的转折期,对于我国今后的经济发展的时效性及可持续性都会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现状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六十多年间,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导力量与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改革开放作为分界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大致地经过了两个阶段:
1.改革开放之前的内向型经济发展方式
建国初期我国农业的生产水平十分落后,工业基础也相对比较薄弱、服务业的发展也很滞后。改革开放之前的内向型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当时国情与发展状况的必然选择。它的主要特征是一种粗放型、内向型,以数量规模扩张、外延扩大、高投入、高消耗、高积累、低消费、内需推动、重工业优先、重速度、轻效益为特征的方式。但是这种发展方式也存在着许多的缺陷,例如生产效率十分低下、产业结构失衡、城乡的二元分化十分严重。
2.改革开放以来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方式
改革开放后市场化的改革成功与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使得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方式表现了我国的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但是,经济增长的粗放型与低效率等缺点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仍然不断地面临着新的挑战。首先,生产效率虽然有所提高,但是相比与发达国家的水平还是无法匹敌。其次是在经济发展中,对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不足,使得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的能源需求猛增,加剧了资源的消耗和生态环境的恶化。第三,经济增长中的主要动力是投资与出口,但是消费不足却制约着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后,贫富差距的日益扩大,会加剧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动力
面对我国以自身的经济牺牲补贴全球,出口低廉的产品,却不能达到善待,而且外贸环境日趋恶化的局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中国制造”产品多是不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没有自主品牌、同时也没有自主营销网络的“三无”产品。扭转这种局面的关键是要讲“三无”变为“三有”产品,将“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要加快自主创新的步伐,取得在知识产权方面的突破,之后再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我们的传统产业,加速推进产品结构的升级,完成产品全面的升级,切实地降低资源与能源的消耗水平,解决环保的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