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城镇化率是根据当地的居民人数计算的超过一半,生活在城镇地区的居民一般都是城市打工的农民,而城镇化的实质就是把农村剩余的劳动力,逐渐传于到城镇,而非农业的居民。这样才能够保障,农村人员享受到城镇人民同样的待遇。而这样的统计方法就是大量拥有农村户口在城镇打工的人民统计成为城镇人口,他们身处城镇却不能享受居民同等的待遇就业,导致很多农村人口对向城市化转移缺乏信心。
三、解决城镇化迟缓的对策
(一)增加小城镇规模,培养城镇特色产业
现阶段在东北地区,城镇化规模建设普遍比较小,甚至缺乏联系,因此难以形成整体性的产业链,也导致经济难以得到发展。但是小城镇是城镇化发展不可小觑的力量,一方面要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小城镇进行建设。这样也能够使乡村的人口密度比较小的城镇进行合并,有效地减小城镇的个数。同时,也能够增大城镇的规模,使城镇更为集中,提高城镇发展的质量,便于政府对其进行规划和管理;另一方面想要发展小城镇的特色产业,利用其地理或者资源特色,发展特色经济,融入到高科技产业中,为城镇化发展打造地区发展的支柱产业。
(二)引导衰退企业转型,建立地区特色产业
想要保证资源衰退型企业做到产业的升级和转型,不仅仅要保证当地的企业具有足够的资源,在企业性质还有企业的管理体制上都需要给予一定的改革,要保证这些具有垄断性的国家企业进行分离,改变原有的国家支持农民旱涝保收的情况,转变为需要农民自身稳定,通过业绩评价企业的发展,以此得到稳定的收入,这样也能够让人员更加注重企业的收益,减少国家对的企业保障。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对于员工的福利待遇和家属的生活保障,也需要给予一定的承诺,这样才能更好的吸引外来人口,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和建设。在培养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冒险意识的过程中,也需要建立起具有地域特色的产业品牌,集中对员工以及失业的人员进行技能的培训,让这些人员成为产业中的支柱,使产业成为地区的支柱,保证改变衰退型企业现状,促进地区发展。
(三)加大对企业资源的维护,建立生态型产业
对于资源衰退型城镇的发展停滞现象,所折射出的问题不仅是产业需要转型的现象,更是在生存环境和资源、环境都亮起红灯的同时,要在保护环境的情况下,高效率的促进城镇化的发展,这也是整体改革的前提。要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使农村的城镇化发展和环境优化相互结合,达到东北地区农村合理土地资源的配置,把企业进行相互汇集,达到公共设施共享,污染统一处理。减少地区发展的成本,也能够在根本上减少环境的污染。同时在和政府实行行政改革的过程中,经济行为和法律手段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环境保护工作。大力促进生态友好型产业的发展,能够在根本上对环境的污染起到缓解的作用,对于农业方面也能够广泛地推行,农业生态发展在不损坏自然生态环境,不使用化学肥料和农药的条件下,尽可能地增加对农业的投资水平,以此满足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实现资源重复利用和回收再利用现象,并且降低化学物质对农村带来的污染。在根本上尽可能多的发展生态型产业,使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有害物质的排放,达到协调,坚持资源开发和资源保护共同进步,采用最新的环境保护工艺,对整个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手段和链条进行清理。
就目前我国东北地区发展的情况上看,不论是在城镇化本身的质量上,还是现行的体制上,以及资源环境等方面依然都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也严重阻碍了东北地区城镇化的发展,所以还需要实行切实有效的方案,改变东北地区目前城镇化发展现状,加快城镇化发展的步伐,这样才能够有效保证城镇化的质量。同时利用东北特有的资源、地理、产业方面的优势,做好产业转型工作,能够使最新的产业成为城镇化发展的支柱,也能够保证城镇化建设跟上时代的要求,在设备上进行完善,更好地拓展城镇化的规模,实行合理的合并,这样才能够保证农民在不断的创业,让城镇化道路进展更加顺畅。
参考文献: